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群体心理与管理-(2)
群体心理与管理什么是群体?同乘一架飞机的乘客可构成一个群体吗?在街上围观他人打架的一群人呢?65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主妇呢?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心理学家麦克格拉斯(McGrath1984)根据这些群体之间人们结合的紧密程度把社会群体分为以下几种:统计集合65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主妇、大学生观众群“快乐大本营”节目的观众群众在演出结束后等在门口找歌星签名的人组或队工作团体、足球队、高尔夫球俱乐部家庭正式组织工厂、学校、教会组织心理上相互依赖共同目标行为上相互作用一、群体及群体特征•1、群体概念:•社会心理学中所指的群体(group),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群体不同于偶然聚合体路口等绿灯过街的人群、电影院的观众、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等•群体也不同于统计集合•2、群体特征:•(1)群体有一定数量的成员。≥2。研究讨论较多的群体通常为规模不超过50人的较小群体,许多集中在3到20个人的小群体之中。•(2)具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相对于社会聚合体:临时的、偶然的个人集合体。•(3)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一定的地位,一定的角色,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分工协作•(4)有一定的为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5)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6)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群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影响稳定的结构共同的目标成员意识到彼此同属一群群体必须具备的条件1、有频繁的互动,即成员间有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2、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举例:一起长跑的同伴们就是群体;而图书馆里同坐在一张桌子上的学生不一定是群体。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和互动特点划分•1.初级群体(primarygroup)“基本群体”、“首属群体”和“直接群体”•是在初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时最初接触到的、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具有紧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梁。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2.次级群体(secondarygroup)“次属群体”、“间接群体”、“后起群体”。•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学校、工厂、企业。(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社会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和正规化程度划分。始于梅约的“霍桑实验”•1.正式群体(formalgroup)•正式群体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制约和控制的社会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很明确。部门、班级、工厂、部队等•2.非正式群体(informalgroup)•非正式群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自然形成的。往往以共同利益、观点、兴趣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如同乡会、钓鱼爱好者。老乡会、学习兴趣小组•独立的非正式群体,如邻里和许多趣缘群体•包含在正式群体之中的非正式群体即“群体中的群体”。(三)内群体与外群体•按照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感的不同划分。来源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社会学家萨姆纳《民俗论》。•1.内群体(in-group)•又称为我们群体,简称“我群”,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并且具有情感认同和强烈归属感的群体。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以内群体为中心的。•2.外群体(out-group)•又称为他们群体,简称他群,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社会群体,是人们没有参与也没有归属感的群体。萨姆纳认为,对于外群体,人们一般怀有蔑视、厌恶、回避、挑衅或仇视的心理,而没有忠心、互动、合作、同情心,对其份子怀有疑问或偏见。•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间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四)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不同划分。分类方法始于美国乔治·米德.•1.成员群体(隶属群体)•是指个体实际参加或隶属的群体。如个人所在的小组、班级、球队;•成员群体和内群体是成员参与的群体,成员群体与内群体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归属感。•2.参照群体(referencegroup)参考群体•是指个人没有参与但又接受其规范来比较、评价及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或者说,参照群体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特殊引导意义,其团体目标、规范成为个人行为参照的团体。如先进班级、优秀球队。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包含三种含义:作为比较的标准、指望晋升其间、个体以其他群体的价值和观念为行为准则(五)大群体和小群体•根据群体规模大小和成员数量的多少划分。分类始于前苏联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在《社会心理学》一书.•1.大群体•大群体是指人数较多、成员之间主要以间接方式联系、较少直接互动的社会群体。一般来说,业缘群体基本上属于大群体。•2.小群体•小群体是指人数较少、成员之间主要以直接方式联系、并且经常发生面对面互动的社会群体。不小于2人,不超过30-40人•大群体和小群体的划分,其社会学意义主要在于考察群体规模的大小对群体成员的关系和行为的影响。•第一,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复杂。成员数量与群体潜在的关系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呈几何级数增加。两人1种关系,7人:966种可能的关系。•第二,群体规模的大小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规模越大,个人责任分散现象越突出,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根据群体是否真实存在而划分•1.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成为群体。这种群体主要存在于统计学中,如老年群体。•2.实际群体•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如学校的班级。(六)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七)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1.血缘群体•血缘群体是通过婚姻或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①家庭②家族③家门。•2.地缘群体•地缘群体是指通过地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①邻里。②同乡群体。•3.业缘群体•业缘群体是指人们因某一职业或工作关系的联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显著的特点:一是群体结构严密,二是群体活动时间集中。•4.趣缘群体•趣缘群体是指人们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社会群体。•社会发展的产物,追求精神生活的结果,存在于各个年龄段。•蚂蚁效应•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一只蚂蚁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100万只甚至更多只的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整片树木或一幢幢高楼,可以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时间内啃成一堆骨头。•“蚂蚁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学校领导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将教师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潮往一处流”的合力局面。三、群体心理的形态•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群体成员的相互吸引认同感归属感有力感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作用:他人在场而且个人的表现将会受到他人评估的情况下,会引发唤起,而这种社会唤起会提高个体的优势反应,即在简单任务上表现较佳,而在复杂任务上表现较差的倾向。(一)社会助长作用:我们是怎样受他人在场影响的。四、群体心理影响问题: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否会影响你的成绩?•现在你要参加社会心理学的期末考试了,你已经花了无数小时复习,并且觉得胸有成竹。当你走到考场,却发现考试安排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面已经挤满了人。你挤到了一个空位,和其他同学摩肓接踵。老师走了进来,并说如果有同学觉得太拥挤就可以到走廊另一端的小教室独自考试。你会怎么办?他人在场的两种类型:•1、其他人跟自己同时做一件事;•2、其他人只是观察你做事而自己并不做。也就是说即使是没有任何交流和互动的群体成员在场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吗?扎荣茨及其同事(1969)的蟑螂行为研究•他们设计了一个装置,用来观察蟑螂的行为是否会受到同类存在的影响。研究者在过道用强光照射(蟑螂是避光的),然后观测蟑螂要花多长时间才会逃到过道的另一端的暗箱里。问题是:蟑螂独自完成这一简单任务,会比有其他蟑螂在前面时速度更快吗?•结果,在有其他蟑螂在场时,单个蟑螂更快地完成了任务。一致的结论:•另外几十项关于他人在场(人类、蚂蚁、鸟类)的研究,最后得到了一致性的结果:只要任务是相对简单、熟悉的,那么他人在场就能改善任务完成的情况。•如特里普利特(1898)的儿童绕钓鱼绳实验。纯粹他人在场1、特里普利特直觉:他人在场能提高作业水平。2、纯粹他人在场:在场的他人实际上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观众或共事者存在,并不具有竞争性,也不会实施奖励或惩罚。•3、社会心理学家扎伊翁茨:融合看似矛盾的发现。•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正确反应仅仅出自简单或掌握得非常好的任务中)•4、社会唤起效应用图示: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简单行为•↘削弱复杂行为关于他人在场会引起唤醒的三种理论解释1、他人在场会提高我们的警觉,这种警觉能够促进大脑的唤醒状态(扎荣茨1980)。2、评价顾忌:人们总是非常关心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这种对评估的关注(评估焦虑)能够促进大脑的唤醒。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受在场的人评价,那么他们的优势反应提高得最明显(Blascovich1999)。3、他人会造成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引起了生理唤醒(Baron1986)。(二)社会惰化现象1、社会惰化概念群体间有社会协同效应群体活动的效果不同于个体活动效果之和,协同效应可分为协同正效应和协同负效应。•协同正效应指群体整体的产出大于群体成员个人产出的总和。•协同负效应又叫社会惰化,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2、社会惰化实验•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B.Latane,1979)曾在个体独自的情况下和在不同群体规模的情况下测查个体鼓掌和欢呼的声音强度•他发现,与个体独自情况相比,个体的声音强度(鼓掌声和欢呼声)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减弱的。3、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监督、指导)•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4、克服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3)不要将一个群体设计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三)从众效应•1、从众的概念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叫做从众或顺从。•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从众心理: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而他并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
本文标题:群体心理与管理-(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3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