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精)心得体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新)
(精)心得体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十九大报告共十三个部分,其中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讲的是社会建设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既是发展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为人民谋幸福,最终就是增进人民福祉。十九大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八个基本原则。第一,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责任,需要每一个人尽其所能地努力奋斗,作出贡献。同时,还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守底线。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坚持社会政策兜底,就是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使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群体、边缘群体)都能享受发展成果,这样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突出重点,主要是应对突发事件、精准扶贫、环境治理。完善制度,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引导预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国力、各级政府财政能力,逐步解决民生问题。而舆论宣传也要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预期,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大类内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其标准以及公共财政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见,在“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就已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看作重要问题。“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就是刚才提到的八大类内容。“十三五”时期,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想让所有人都如期进入小康,就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兜底。另外,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了规划安排,也是对各级政府提出了要求,完不成是要追责的。这是对人人享有的保障。第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物质文化讲的是衣食住行,而美好生活既包括这些还包括精神上、价值上的追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三个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些都是主观感受,与主观判断有很大关系。所以说,十九大报告对美好生活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第五,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教育上讲,是德智体美劳;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促进作用。第六,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第七,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第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的讲话中提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使命。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3678.7亿元,不及2016年北京市财政收入(5081.3亿元)。当时全国总人口9.63亿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0%。就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GDP总量达到80万亿元,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16年的57.35%。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特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四个现代化”。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8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外形势提出“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还要看“第三步”的实现,为此,还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由此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由年轻一代来完成。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共同富裕始终是我们党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奋斗目标。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提高解决民生问题。(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关系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民生建设乃至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位,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一致。第一,推动教育现代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之快超乎想象,使得相关领域的教育普及迫在眉睫。不仅是中小学生,广大领导干部也需要普及应用这方面知识。比如,北京西城区某街道的领导干部通过信息平台、微信平台对接居民需求与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再比如,北京市各大医院通过信息平台解决挂号、缴费等问题。由此可见,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科技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关键是体制机制能否适应科技发展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打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才。第二,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言传身教,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在通过北京大学博士生毕业答辩后准备留校任教时,我的导师送了我三句话:著书、立说、立人。他说,你要在北大工作,不著书,怎么立得住;若是写了一大堆书,却没有自己的观点、思想,那也立不起来;有了书、有了观点和思想,但你这个人立不住,那也不行。可以看到,一些领导干部所犯的错误,归根到底都是在做人上出了问题。那么,教育如何立德树人?要通过家庭特别是教师的言传身教。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人,才能教学生如何做人,这点非常重要。第三,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贵州、青海、西藏等边远地区仍一个大问题。比如,西藏有相当一部分藏民在边境放牧,他们一边在那里生活,一边承担着戍边的任务。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可以使他们在那里安心的生产生活。可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从边疆地区来说。那么,从农村地区来看,就是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第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这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教育在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第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首先是提高自己做人的水平,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其次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实际上,教育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水平。过去,学生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容易,而现在,学生较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就较为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我国的教育体系包括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到大学本科教育、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见,研究生教育也分为研究型和职业型。比如,社会工作者大多接受的是职业型教育,学习到的并不是怎么做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而是如何做好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工作等内容。继续教育体系关乎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谁、什么年龄都需要继续学习。特别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继续学习,就会被淘汰。举个简单的例子,不会使用移动互联网,就只能到火车站买票、到银行办业务,如果会用,那在手机上操作就可以了。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一般而言,普通教育体系以学科及分支为导向,职业教育体系以从业岗位及群体为导向,继续教育体系以人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由此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使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有机结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从供给侧来讲,那么从需求侧来看,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数量的基础上,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年来持续扩大的出国留学规模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满足于我国教育质量。那么,如何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使更多的人留在国内学习。这需要一个时间。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教授大多毕业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英国和法国。而现在,国内高校的专家、教授很多也是从海外学成归国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教育质量将显著提高,很多高校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研究的成果在全世界都最具竞争力。(二)提高就业质量2016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1314万人,已连续5年超过1200万人。但当前的就业压力仍很大,那么如何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呢?第一,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培养大批专业的专业技术工人,特别是会精细操作的技术工人,或称为匠人。现在,很多企业已经用机器人取代技术工人去做简单操作、重复操作的工作,比如手机壳的生产等。第二,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什么是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是大量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二是大量的人就业困难,比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是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存在自愿性失业的心态,对于不愿做的工作不会去做;三是大量农民工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受教育程度低找不到工作。第三,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这就是双创。举一个创业成功的例子,ofo共享单车,俗称
本文标题:(精)心得体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7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