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汇报课ppt
思考:1、生物体内直接的能源物质是什么?2、ATP的来源有哪些?主要来源是什么?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孙永才酵母菌相关知识为什么选择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酵母菌似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便于用来探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作出假设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酒精是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产生的(有氧?无氧?)CO2是在有氧的情况下产生的多还是无氧的情况下产生的多?作出假设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酒精无氧产生有氧大量CO2产生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实验组组A:有氧条件组B:无氧条件(对比实验)课本93页自变量因变量不同细胞呼吸方式*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怎样鉴定有无二氧化碳产生?如何比较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多少?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根据实验需要,理清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有氧呼吸装置无氧呼吸装置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问题1:有同学认为,在有氧呼吸实验装置中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以致可能对实验结果有干扰,你同意吗?你如何避免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以保证实验更严谨?接橡皮球(或气泵)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酵母菌培养液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酵母菌培养液澄清的石灰水问题2:有同学认为无氧呼吸装置中酵母菌培养液里有氧气且上方空间也有空气,不能保证无氧条件,你认为呢?应该如何改正?油层开水配置葡萄糖溶液冷却后再加酵母菌完成实验分析表格记录实验结果(现象):装置有氧(A装置)无氧(B装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溴麝香草酚蓝变黄的时间)在重铬酸钾酸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浑浊程度:较重(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所需时间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浑浊程度:较轻(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需要的时间长。)橙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2、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无氧呼吸产生少量CO2。实验结论:1、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_____,无氧呼吸产生____________。有氧大量CO2产生酒精无氧产生假设验证:CO2CO2和酒精气泵酵母菌液酵母菌液如何比较产生的能量多少?有氧呼吸装置无氧呼吸装置再探究1:再探究2:有人认为:实验装置中酒精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是葡萄糖水溶液的纯化学反应,与酵母菌无关,你如何驳斥这种错误观点?接橡皮球(或气泵)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酵母菌培养液澄清的石灰水接橡皮球(或气泵)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葡萄糖水溶液澄清的石灰水酵母菌培养液澄清的石灰水葡萄糖水溶液澄清的石灰水巩固练习1.下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甲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A处的CO2B.装置乙在C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C.装置乙应让B先静置一会再与C连接D.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CC2、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______。cabdb②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代替。吸收空气中的CO2,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思考生活实际:加入酵母菌和面作成的馒头、面包松软多孔,是因为发酵产生气体所致。粮食和葡萄在酵母菌作用下产生酒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阅读相关材料,解决两位同学的困惑:甲同学说他知道酵母菌能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但是不清楚这一过程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乙同学说他知道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会产生CO2、但是不知道不同条件下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一:配制酵母菌培养液10g酵母菌+240mL5%葡萄糖溶液A组B组实验步骤有氧呼吸装置无氧呼吸装置通气二、产物的检测1.CO2的检测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产生情况。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蓝→绿→黄通气2、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具体做法: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会变成灰绿色。A组0.5mL酸性重铬酸钾溶液B组橙色灰绿色橙色
本文标题: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汇报课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2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