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A.对抗理论B.去个体化理论C.个性理论D.群体压力理论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的影响。A.社会关系B.群体任务C.群体规模D.群体规范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提出来的。A.菲德勒B.坎贝尔C.亚当斯D.斯托纳5()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A.奥尔特曼B.罗廷C.谢罗德D.格林伯格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A.个体本身的特点B.群体本身特点C.社会因素D.信息因素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理论。A.侵犯激起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侵犯诱因理论D.挫折—侵犯理论9.()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A.凯利的归因模型B.自我障碍模型C.习得无望模型D.自我服务模型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A.社会性B.普遍性与特殊性C.社会学观点D.行为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A.开始运用实验B.依靠生活经验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态度形成的条件是()。A.社会性B.需要C.外界环境D.社会实践E.社会化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A.报答规范B.模仿规范C.回报规范D.社会世界规范E.社会责任规范通常群体对偏离者的反应有()。A.影响偏离者B.拒绝偏离者C.任由偏离者D.采纳偏离者的观点E.改变目标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A.个体的能力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D.文化差异E.个体的知识水平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角色冲突态度归因群体目标过程损失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比较水平与选择比较水平的异同。利用消极情感来转变态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弗斯汀格和卡尔斯密斯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詹姆士、沙赫特和辛格对情绪归因的观点有哪些?对拥挤解释的超载理论要点。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其原因。习得的无望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应如何防治?群体内聚力的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如何增强群体的内聚力?社会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B2.A3.D4.A5.B6.B7.B8.C9.C10.B二、多项选择题(多选、错选、漏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10分)ACE2.BC3.CE4.ABD5.ABCD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当一个人拥有好几个位置时,而这些位置又彼此不一致(重叠角色)时,或者当一个人只拥有一个位置,而角色期望又互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2)一个人不能同时满足由两个角色产生的期望,这便是由重叠角色引起冲突的一例。这种冲突叫角色间冲突。(3)一个人在同一位置上由于不同期望而引起的冲突,称角色内冲突。(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2)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份组成的,(3)心理倾向。(1)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2)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3)推论过程。(1)群体目标指的是群体成员共同努力(2)追求所要完成或希望达到的结果。(1)过程损失是群体潜在绩效同实际绩效的差距。(2)过程损失是由于群体成员之间交互作用的缺乏效用引起的。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比较水平指的是,个体从一定的关系中所感觉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值受到该个体所了解到的所有结果的影响,与对于交往结果的满意程度有关。(2)在决定个体是否继续交往时,个体的选择比较水平也是重要的。选择比较水平的值依赖于他认为他能从目前可供选择的最佳交往关系中所获得的结果。选择比较水平决定了这个个体是否继续交往。(3)比较水平和选择比较水平,对于我们分析群体中的成员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一位成员对目前的群体关系不满意,他还是继续呆在该群体里,留在这种交往关系中,因为交往的结果低于比较水平但高于选择比较水平。(1)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要产生最大程度的态度改变,某种程度的恐惧(消极情感)是必需的,恐惧和态度改变之间的真实关系是倒置的U型关系。(2)当恐惧从低程度向中等程度加剧时,态度改变增加了。但太大的恐惧也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太大的恐惧会对人们采取行动的能力起着干扰作用,并引起个体的自我防卫。(3)说服性的沟通还须指出一种应付的方法,它能减少恐惧,只有这时,态度改变才会增加。我们从弗斯汀格和卡尔斯密斯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下列两点结论:(1)第一,行为可以影响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2)第二,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当诱因增加时,态度改变减少了。或者说,当完成一个行为的正当理由或诱因减少时,态度改变的程度增加了。(1)詹姆士他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情感的和认识的。在一个情绪反应中第一件发生的事是对生理反应的一种体验。然后,这个人用获得的认知或者信息去加以解释。(2)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有两个因素组成:①生理上的激起;②认知标签。他俩与詹姆士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标签并不必然来自于我们的行为,它们也可以来自情景中其他人所提供的线索,情绪状态的归因与加在激起上的认知标签有密切关系。(1)奥尔特曼根据超载理论发展了一个详细的拥挤模型。(2)他注重了人们独处的规范。他认为当独处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功能以及个体被迫进行不希望的大量社交时,拥挤就发生了。(3)如果个体认为所获得的独处程度与希望的程度不一致,他就会利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行为来获得恰当的平衡。如果这些方式不能获得所希望的独处,那末,个体就会产生心理紧张,从而体验到拥挤。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类似性导致吸引。这是建筑在对称理论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人们与我们相似,我们为了保持一种对称的关系,就会喜欢他们。类似性对友好关系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且意义重大。人们都强烈倾向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2)互补性。这是由于双方在气质上,性格上都各有优点和缺点,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由此可见,互补性也是形成人们之间良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3)物理距离的接近。两人间物理距离的增加,必然增加他们可能偶然接触的数量,当这些接触增加时,他们彼此认识,了解以及最终互相喜欢的概率增加了。(4)交往的频率交往的频率会影响人际关系。因为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共同的体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态度。(5)外貌吸引力在有关外貌引力问题上,我们并不总是以理性的,不管对方的年龄或性别,我们倾向于更喜欢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不仅我们更喜欢他们,而且,我们对于他们行为的评定也不同。(1)习得的无望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动机上的,无望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第二个问题是认知上的,无望的人不再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第三个情绪上的,习得的无望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2)三个归因维度是重要的,即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普遍—不普遍。内在的归因会导致自尊的更大伤害,普遍的归因会产生更广泛的抑郁,稳定的归因会产生更长期的抑郁。这样,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相结合会产生最深远的抑郁症。(3)归因治疗法。利用认知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第一,可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估价。第二,改变认知指向性。第三,能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对可控的期望。第四,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对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因素的归因。(1)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主要有:(2)规模。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话,较小规模的群体与较大规模群体相比,前者更容易形成较高程度的内聚力。(3)外界环境:A.外界对群体具有威胁,或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B.孤立。当一个群体脱离了其他群体,在地理环境上处于孤立状况,那么,群体内聚力就会得到加强。(4)同质性。群体成员在某些心理维度上具有类似性会有助于内聚力。价值观的类似性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5)成员依赖模式。当成员为了达到某些重要的结果而互相依赖时,群体会具有较高的内聚力。(6)领导方式。群体的领导方式对群体的内聚力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民主”的领导方式下的群体要比其他两个组的群体更具有内聚力。(7)成功。群体在达到它的重要目标方面是否取得了成功,同样会影响群体的内聚力。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群体,要比在达到目标方面连续失败的群体更具有内聚力。“耶……”随着一阵欢呼声及掌声,我们的指挥走上舞台,领下“红歌比赛一等奖”的奖状。你可别以为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画面,要知道,这次的成功可是用我们的汗水所换来的。早在两个月以前,我们就接到了要举办“红歌比赛”的通知。本来时间还早,其他班对此还不大重视,可我们班的班主任似乎一刻也不能等,不仅给我们排好了班歌,还让我们在每天早晨、下午练歌,让我们做着充足的准备迎接挑战。有一次,我们班主任还特的请来了一位音乐老师来指导我们,特别准备了两节课来练歌。当然,我们也不负众望,练得十分认真:有的脸涨红了;有的嗓子练哑了;有的甚至还在这严寒之际,唱出了汗水,渗透了衣裳。离红歌比赛还有一两周了。我们班主任又给我们编了队形,还给我们制出了道具:整个道具呈圆形,飞盘状,一面是咱们班“北山雄鹰”的班徽,一面是代表咱们六班每一棵“小树苗”的绿叶。你可别小看它,它不仅是我们比赛的制胜“法宝”,而且,为了给我们班69名同学每人一个,我们班的几位同学硬是忍冻挨饿,直至晚上十点半左右,才完成了那69个道具。还有几天就要比赛了,同学们抓的更紧了。在一次训练时,一个调皮的同学问道:“老师,你说我们会拿一等奖吗?”这句话打破了紧张的练习,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班主任那儿。班主任笑着说:“当然啦!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如果连我们也拿不到第一,那恐怕就没有人敢去夺第一了。”班主任的一番话有使我们信心大增,再次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斗志,想着比赛做着最后的冲刺。比赛当天,我们班除了领唱和指挥,其余人员全部穿着统一色的校服,配上鲜艳的红领巾,再加上耀眼的班徽,给人一种“不拿第一,誓不罢休”的感觉。比赛时,我们忘却了练习时的辛苦,忘掉了站在舞台上的紧张,只是注视着指挥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满怀激情地唱出那嘹亮的歌声,完全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里。知道主持人说出:“红歌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是——初20××级6班!”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9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