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长江经济带产业项目库实施绿色示范重大工程目录
长江经济带产业规划项目库编制范围:实施绿色示范重大工程目录一、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1.推广装备工业机器人。创新财政扶持方式,推广事后奖励、租赁补贴等方式,解决企业机器人应用资金难题;积极发挥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资本作用,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应用自动化设备,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区。2.建设工业互联网。鼓励省内汽车、装备、石化、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传统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互联网改造和智能化提升;统筹布局建设省内物联网和工业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平台,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云端监测和智能管控,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3.推进制造业集成。引导冶金、建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向主动承接工程项目,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4.搭建云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服务流统一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池,实现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二、实施基础能力提升工程1.推进“四基”能力提升。支持核心技术创新,以装备和电子信息两大行业为突破口,以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为升级突破点,着力突破国防和社会经济安全的瓶颈制约,实现局部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提升我省工业基础能力。2.推进“四基”产品开发。围绕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急需的“基础”,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开发量大面广和特色专用“四基”产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构建若干从基础到高端、上下游相结合的产业链,加强设计、材料、工艺、装备等上下游的互动合作,通过整合发展、协同优化,实现产业链的整体提升。3.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强化改革创新,拓展军民融合新形式。开展联合攻关,破解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制约瓶颈。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军民技术利用,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三、实施绿色制造推广工程1.开展节能增效。对企业高耗能设备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再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深化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循环资源产出率。2.开展清洁化改造。推进造纸、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清洁化改造,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氨氮等污染物排放。依法关闭城市建成区内的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和化工等重污染企业。推动工业园区生产过程清洁化工艺技术改造,削减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等非常规污染物。3.开发应用节水技术。发挥区域科技、人才、管理优势,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理论技术体系和实验基地平台。对化工、钢铁、造纸、印染、食品、医药等行业实施节水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城市中水、矿井水、高浓度盐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4.开展循环经济技术试点。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技术试点工程建设。引入“互联网+”理念,规范、提升传统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提升产业园区或集聚区服务,实现资源利用无缝对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四、实施消费和品牌提升工程1.大力丰富消费品种。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推广应用“众包”等新型创意设计组织方式,培育一批网络化创新设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水平。发展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消费品,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给。大力发展智能家电等智能消费品,研发营养与健康食品等健康类消费品。发挥文化优势,发展民族特色消费品。2.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开展与国外中高端消费品对标,推进国内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推进消费品工业领域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推广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测量管理体系。制定实施消费品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推广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系统,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加快发展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3.实施品牌创建行动。鼓励服装、纺织、食品等行业开展品牌创建、培育、宣传活动,培育湖北知名品牌。推动各地、各行业建立品牌商品工商对接机制,开展知名品牌产品“全国行”、“网上行”和“进名店”等活动,提高品牌竞争力。建立品牌人才培训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的品牌人才培养体系。选择特定行业和特定区域推行定制化生产试点,以点带面,打响“湖北定制”品牌。五、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1.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依托制造企业集聚区,以外引、内联等方式,吸引、培育一批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业,对高附加值设备、成套生产线等提供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智慧湖北建设为契机,推广信息服务业,引导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发展。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和口岸大通关建设,推进武汉、宜昌、襄阳等节点城市物流发展,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努力把武汉创建成为全国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增加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产出活动中的比重,强化产业链两端资源投入,推动制造业企业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支持在船舶、航空航天、纺织服装等特定行业推行服务型制造定制化生产模式。引导钢铁、装备等行业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设计、制造、安装及运维服务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利用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对装备使用过程的运行状态、利用效率进行远程监测。建立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信息和制造资源共享的工业云服务平台,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六、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1.创新融合方式。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农业“接二连三”,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等。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兴业态。2.培育融合主体。发展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合作形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者兴办龙头企业,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加快培育农村新兴经营主体。探索建立新型合作社的管理体系,拓展农民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3.完善融合服务。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研究设立专门的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坚持节约集约利用用地的前提下,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用地需求。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强化农村产业融合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改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的平台,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配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本文标题:长江经济带产业项目库实施绿色示范重大工程目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2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