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全册(新版)
-1-1.1《小熊购物》说课稿一、说教材:《小熊购物》是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教材分四个层次呈现:一是在用画图和分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二是理解乘加混合运算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法”的合理性;三是通过解决“试一试”中第一个问题,把乘加混合运算的经验加以迁移,体会乘减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的合理性。四是借助找生活中的原型,沟通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二、说学情:对学生来说,虽然是首次把加减和乘除混合在一起去解决问题,但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都遇到或经历过这些混合运算的原型,只是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数学思考。不清楚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两步式题的计算。3、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过程与方法:能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五、说教学难点:理解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的算理。六、说教法和学法-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购物这一生活情境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通过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师生对话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成功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七、说教学过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理念,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面包和蛋糕是小熊胖胖的最爱,下面我们跟随胖胖一起去蛋糕店购买这两种点心。课件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个情景导入,吸引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面包店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也能体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二)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1、在蛋糕店里,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对于胖胖来说,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在这里如果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很多,为了尽快地引导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所以设计了这种问法)(三)探索算法,解决问题1、因为是初次学习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所以先为学生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可以画图,可以列算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2、展示交流结果。并叙述自己思考的过程,这一环节,尽量多让学生发言,通过给同学讲解你的图或者是算式表示的意思。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教师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从而弄清算理。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针对所列的两种不同算式进行比较,向学生介绍-3-什么是综合算式。4、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教师要细致地指导书写的格式,包括等号的位置,先不计算的部分照写,让学生感受脱式要写出每步计算的过程,表明运算顺序。更体会出综合算式的优越性。(四)尝试独立解决新的问题。P3练习第一题,结合图先说说所表示的意思,再列式算一算。目的在于利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问题。选用第二题目的在于巩固混合运算顺序。(五)拓展练习:在此设计了一个游戏:假如你是顾客,需要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另一名同学提出数学问题,第三名同学扮演售货员列式解答。其他同学当好裁判。(学生会提出各种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从而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以服务于生活)1.2《买文具》教学设计一、说教材:《买文具》是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编排上与上一节课一样,突出现实情境的作用,进一步体会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4-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二、说学情:对学生来说,虽然是首次把加减和乘除混合在一起去解决问题,但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都遇到或经历过这些混合运算的原型,只是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数学思考。不清楚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购物这一生活情境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通过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师生对话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成功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开火车)40÷828÷736÷624÷881÷915÷3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4×8+640-6×4二、探索新知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1、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3、解决问题。(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3本作文本一共18元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a.18÷3=6(元),6+4=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b.18÷-5-3+4=6+4=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全班讨论:18÷3+4表示什么意思?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4、尝试解决问题。(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总结脱式计算写法: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三、课题巩固练习P6“试一试”。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四、巩固练习:P6~7连一连全部内容。五、总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板书设计: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6-解法一:18÷3=6(元),6+4=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解法二:18÷3+4=6+4=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1.3《过河》说课稿一、说教材: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所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页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学完了百以内加减及实际应用,表内乘除及实际应用。通过前几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初步感受到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客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四、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五、说教法、学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1.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情景教学法,为学-7-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2.学生重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运用比较法、探究式学习法等,获得成功体验。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分四部分进行教学。(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在这里,我选择了两道混合运算的试题48+16÷812-4×2通过让学生说说这两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进行计算这一过程,复习前几节课的混合运算的知识,而且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先观察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好习惯,并且贯穿整节课。(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新课伊始,我就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此时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能说出:“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客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导入新课,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距离,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愿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独立读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因此,在学生明确问题后,承接上一环节我要求大家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学生会很快列出29+25=54(人)54÷9=6(条)这样的分步算式。紧接着我以“如果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列成混合算式,谁来试一试?”为题,将问题引向深入。此时此刻,学生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小组内的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想表达、想交流的愿望,然后在全班交流。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这样的算式,及时-8-组织学生讨论这个算式是否符合情境图中解决问题的顺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可知“29+25÷9”这个算式应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不符合问题的情境。在这个问题中,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先算29+25。这样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中,经验得以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以确认。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或指导,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到底怎么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此时思维的冲突自然产生了请小括号来帮忙的内在需要,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作好了铺垫。接下来我介绍“()”小括号的作用,它在数学算式中出现,就表示()里的要先算。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再看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题意呢?进一步强化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这时学生写出问题的解答过程,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分六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安排了两道混合运算的试题。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比一比它们的结果是否相同。94-25+19,94-(25+19)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根据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果不相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及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其次,我安排了做一做:5×(36-29)和(83-35)÷6。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然后独立计算。进一步巩固有小括号的混合计算的计算顺序。第三,我安排了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全册(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2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