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
城建史作业三: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1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中国近代租界城市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近代城市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过来的。鸦片战争的爆发,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打开,中国出现了由条约规定的而不是自由开放的商埠城市。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愈演愈烈。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仅使得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对我国的城市尤其东部沿海地区的很多城市产生了深刻影响。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与被割让的领土不同,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并且自身不具备治外法权的属性。但历史上租界使用国均是借由本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公民领事裁判权。租界的行政自治权限制了租让国在其区域内行使行政权,部分租界甚至还有立法权限。租界的领土主权所有国将租界视为外国领土,不敢轻易干涉租界内部事务,更别提军队、警察开驻,因此难以对租界内的行为进行司法活动,要从租界引渡犯罪的非租界使用国公民一般就会很困难。这个特点也往往令租界成为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或战争时期平民的避难场所。租界一般分布在沿海、沿河等通商口岸或便于贸易活动的城市中,换言之就是外国资本主义能够进行经济活动的地点。由于租界的特点,外国人多愿意在租界投资办厂或从事贸易活动,此外也建立教堂进行传教、开办具有本国特点的学校、医院、坟地等附属设施。因而租界的经济文化繁荣程度往往远高于其周围的地区,依照城市发展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成为该城市的商业中心,并以租界为中城建史作业三: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2心向外慢慢扩张,为城市留下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外国特色。并成为拉动城市部分相关行业发展的契机。对于相当多曾经是通商口岸的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几何中心一般都有租界的影子,可见租界对部分城市区位因素的影响。中国近代租界城市的共同特征包括:一、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租界城市,即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活动的据点。改变其原有的租界城市原来都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大多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等特征,形成新的一些特征,其中包括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使旧城区和新辟的租界区之间呈现强烈的对比,城市一般是按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比较有条理的建设;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等。在这些租界城市中,以上海、天津、汉口最为典型。约开商埠城市,数量很多,差不多遍布全国各地。我国近代被迫开放的港埠、陆埠城市共达70余处。约开商埠最多的国家为英、日两国,其中英国30处,日本29处。约开商埠城市虽然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商品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联系,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口岸源源不断地抽走了我国大地的大量血液。商埠城市形成的新特征包括,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方面,其特征往往是在城市近旁水陆交通方便处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街区,出现了港口、码头、车站、仓库等基础设施等。二、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近代工业城市的出现城建史作业三: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3我国近代工业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首先从兴办军事工业开始。“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和发展工业,兴办军工厂以“求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特别是一战期间,欧美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如无锡。近代矿工城市(镇)的出现。最初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加大了对于煤、铁、铜、铅、锡等金属、非金属的需求,而后帝国主义国家又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合同,取得对中国矿产的采矿权,促进了矿产地附近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如唐山。近代工矿业城市的工业布局总的说来分两种情况:1)离开旧城,形成新的城市或独立的工人镇;2)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三、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在我国土地上最先出现的铁路是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资本集团擅自修筑的沪凇铁路。1881年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最早的铁路。铁路、公路、航运、海运等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对我国城市发展和结构布局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四、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1、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近代我国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1)利益主体多元化,从而使投资行为多元化。(2)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所决定的。(3)在帝国主义入侵条件下,广大农村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盲目流入城市,城建史作业三: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4寻找就业机会。2、小城镇普遍发展近代小城镇普遍发展的原因:(1)近代工矿业和近代交通的发展,在铁路起讫地、交会处及采矿点和工业布点地方形成了一批小城镇。(2)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产,一部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衣食所需和日常食用不能不依赖市场,因而在在农村和城市周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小城镇,以此为立脚地进行谋生。五、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城市的地域分布受着地形、交通、资源、人口等诸多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在这些方面远比西部地区较为优越,从六朝起,城市已有从西北逐渐向东南转移的趋势。近代帝国主义多从东方海上入侵进来,并在此建立一系列规模大小不等的基地,加之中国本身也多在这一带投资建设,从而导致我国城市在空间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具体表现:1、东北城市集聚区的形成东北地区是我国地域经济开发最迟、城市兴起最晚的地区。但自从19世纪末俄国、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势力先后侵入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迅速形成,从而促成东北城市密集区的迅速形成。2、沿海城市带的兴起我国东部沿海具有天然的航行水道和优良的港址、港湾,在封建社会时期,先后形成了广州、泉州、福州、宁波、杭州、上海、扬州、天津等港口城市,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其规模都还不够大,资源开发利用远不充分。而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占的城市、租界城市、约开商埠的城市以及近代工商业、交通等发展多集中在这一地带,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新城市不断崛起,老城市不断扩大。3、沿江城市轴的进一步发展长江源远流长,腹地深广,流域资源丰富,自隋以来一直是一条重要的通航航线,其对城市的集聚作用也十分明显。近代西方殖民者入侵后,强迫在此开辟通商口岸,设立租界等,致使沿江地带城市轴线进一步发展。六、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城建史作业三: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5所谓功能是指城市中各个地块(段)连同其上的建筑(构筑)物在整个城市中所起的作用。所谓功能结构是指各功能地段相互位置及其比例关系。近代城市物质要素和功能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工业区和交通站场的出现。(2)公共设施(或称公共建筑)内容增多。(3)市政公用设施发展。(4)资本主义商业街区和新的市中心出现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是为了适应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服务的需要。它们主观上并非为了实现中国城市近(现)代化,只是在客观上使我国部分城市的物质内容和城市面貌发生了一定改变。七、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我国城市在演进过程中受到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势力、新生的地方军阀割据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势力以及外来多国殖民势力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影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输入相应受到了较大的抵触和制衡,表现为较不彻底。因而在城市建设和空间结构上,便表现出几个分别由不同势力所引发和促动的城市地块,从而形成“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八、城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租界分为两种,一种租界是只有一个使用国的单一租界,一般的称呼方式是“某某国租界”,这样的租界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种形式。但也有数个国家共同享有一个租界的行政权,如香港九龙城、广州沙面、厦门鼓浪屿等地,这样的地城建史作业三: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6区则被称为“公共租界”。由于公共租界内的行政权分属租借各国,因而在管理上往往效率低下,成为部分人进行不正当甚至是违法活动的场所。在中国,公共租界还出现了近代历史上具有警察意义的公务员——“巡捕”。巡捕的组成不仅包括租界使用国公民,印度人、安南人、中国人也有担任巡捕的纪录。巡捕以租界使用国的法律为基准,加上部分中国籍巡捕存在有针对本国公民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故而经常被当地人称为“汉奸”、“走狗”等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称呼。20世纪30年代上海法租界的巡捕,其成员多来自安南,也包括不少中国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费成康的研究则指出,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当地行政管理权的合法的外国人居留、贸易区域。一般由开辟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形成不受侨居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在1876年以前与中国有关的所有租界条约中,外国人居留地都只有土地的租赁使用权,而没有占有权。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曾率兵攻至上海近郊,由于太平天国早先的政治领袖杨秀清曾公开要求外国不要插手干涉太平天国的活动,被外国人解读为不支持本国势力在中国的存在,因而他们在租界组织了“洋枪队”,协同巡捕维护租界安全。原来租界没有中国人居住,由于富商逃难而入,导致租界当局借口人满为患,扩大地界;借口维护华洋杂居现象后的治安,设立员警和法庭;这些原本只属于国家机关的行政机构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工部局”。后来,工部局成为一个拥有军队、员警、监狱和法庭的租界行政机构,又有征税、审判、管理市政设施、教育卫生等各项权力,成为租界事实上的政府。这套制度在上海完善后,被推广到其他口岸。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使之合法化。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殖民地、城建史作业三: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7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历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日本、印度、伊朗均有租界的存在。中国上海也于1845年11月15日出现了第一块租界。20世纪初的上海公共租界外滩,其繁荣的程度远高于当时中国的一般城市历史上中国租界内的商务活动为拉动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传播近代民主、科学文化,提供宗教信仰和政治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部分租界内公共设施完善,治安相对平稳,为部分政治流亡者提供庇护,如鲁迅就曾在租界生活过,并影响了他的政治观念。其《且介亭杂文》的“且介”二字就来自于“租界”两字。租界繁荣的经济发展,吸引了相当数量的中国上游阶层,在那里定居,消费。上海正因其繁荣的租界,被时人称为“十里洋场”,并很快成为中国各地租界的代名词。租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是发展迟滞的中国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租界由于其不受中国法律管制,烟馆、妓院等大量不符和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事物租界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鸦片馆,在当时很多中国人看来,租界许可这种摧毁中国人意识的毒瘤可以公开在租界中出现,是外国人对中国的蔑视和敌对的最好写照。因而在租界烟馆门外,时有暴发冲突。在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允许中国人前往国外做工后,出现大量外国人通过非法手段通过租界将中国人带往国外做苦工的事件。在西方,奴隶贸易早已被法律所禁止,而实际上中国劳工是被这些外国人所买卖,用于开发海外殖民地。对于劳工出国协定,一般的华工根本不知其含义。在寻找出国华工的时候,广东、福建甚至发生了外国人利用武力强制中国人签约出国,导致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华工出国一事噤若寒蝉。曾任美国驻华公使的伯驾就曾指出:“(中国的)苦力贸易原来同奴隶贸易是一模一样的。”随着华工出国现象产生了对这些工人的蔑称“猪仔”。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受帝国主义列
本文标题:我国近代城市租界的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4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