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文言词语和句式ppt课件(正)
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学习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一词多义(二)古今异义(三)通假字(四)词类活用(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来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畔:1、田界。——本义2、旁边(因田界在田地的边处而引申出)。——引申义3、通“叛”,背叛。——假借义一词多义一、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掌握其意义。示例一:属shŭ:隶属,归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类:不者,若属皆为所虏zhŭ:连接:衡少善属文嘱托:属予我作文以记之一词多义一、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掌握其意义。示例二:兵兵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军队、士兵: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信陵君窃符救赵》)战争、军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用兵策略:故上兵伐谋(《谋攻》)一词多义二、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练习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⑤以为妙绝(《口技》)⑥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⑦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⑧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一词多义二、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练习“绝”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动词断绝《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动词隔绝《桃花源记》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劝学》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动词停止消失《石钟山记》⑤以为妙绝形容词到了极点《口技》⑥佛印绝类弥勒副词很非常《核舟记》⑦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副词完全绝对《促织》⑧绝云气,负青天动词,直上、穿过(《逍遥游》)(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九岁不行,至于成立腹犹果然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而刘夙婴疾病悦亲戚之情话盛筵难再千里逢迎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穷且益坚古今异义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谷(由谷类的总名到现在专指小米或稻子)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江、河④词的感情色彩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涕(眼泪—鼻涕)信(信使—书信)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三)通假字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大致同音)1、同音通假乃瞻衡宇(横)云销雨霁(消)俨骖腓于上路(严)北冥有鱼(溟)此小大之辩也(辨)夙遭闵凶(悯)常在床蓐(褥)零丁孤苦(伶仃)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外五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3)吾得兄事之表示对人的态度。(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2、名词活用为动词:(1)、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范增数目项王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3、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总结第五册词类活用的词一、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或棹孤舟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然后图南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总结第五册词类活用的词二、使动用法川泽纡其骇瞩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眄庭柯以怡颜徐孺下陈蕃之榻而征一国者悦亲戚之情话彼于致福者臣具以表闻总结第五册词类活用的词三、意动用法乐琴书以消忧四、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考考试大纲,共18个)练习比较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于”字积于今六十岁矣而大声发于水上业精于勤荒于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鱼跃于渊求救于术(袁术)逢蒙学射于羿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对象,向表对象,向表处所,从表被动,被表范围,在表比较,比,超过表对象,对,对于表原因,由于,因为表处所,到,在表时间,到兼词兼有两个意义和作用的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3、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南冥者,天池也。(3)《齐谐》者,志怪者也。(4)夫战,勇气也。(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1、用“者”、“也”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1)……者……也(3)……者,……(4)……者也(2)……,……也句式类型:这一类可以小结为:2.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3)尽是他乡之客。····3、用副词“乃”“则”“即”“皆”表判断。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梁父即楚将项燕。⑸环滁皆山也。····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1)荀卿,赵人。(2)刘备天下枭雄。(3)今臣亡国贱俘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非谢家之宝树。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二、被动句1、“于”表被动不拘于时,学于余2、“见”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遂见用于小邑。3、“见……于”表被动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的几种形式4、“为”表被动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的几种形式5、“为……所”表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余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7、动词本身表被动而刘夙婴疾病纤歌凝而白云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8、“受……于”表被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三、省略句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5.省略量词。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主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谓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动词宾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翱翔(于)蓬蒿之间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4、主谓倒装句1、宾语前置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疑问句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要前置。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不然,籍何以至此?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⑵夫晋,何厌之有?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2、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①.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②.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子都督阎公之雅望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③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铸以为金人十二。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④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3、状语(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4.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语言表达的需要)⑴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现代汉语:怎么了,你?出来吧,你们!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反问、感叹、揣度和选择五种:1)表示疑问: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王曰:“何以知之?”B、何所……?(所……的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未辞也,为之奈何?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太行王屋何?虞兮虞兮奈若何?E、孰与……?(与……相比,哪个……?)吾孰与城比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F、何为……?(为什么……?)君何为生我家?(2)表示反问:A、何……哉(也)?(怎么能……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何……为?(……为什么呢?)何辞为?C、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如:宋何罪之有?F、安……哉(乎)?(哪里……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G、不亦……乎?(不是……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H、……非……欤?(……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I、顾……哉?(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J、独……哉?(难道……吗?)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②赐,汝来何其晚也?3、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4、“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七)表选择语气:1、“与其……孰若(无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
本文标题:文言词语和句式ppt课件(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9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