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如何看待闽南丧葬礼仪习俗
如何看待闽南丧葬礼仪习俗晋江五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张清清张燕茹张仁德张长春张珊红2007、12、18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题阶段•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是结题阶段《闽南丧葬仪俗之我见》晋江五中初三年5班张珊红•谚语有云“生在苏杭二州,葬在福建泉州”。而晋江乃泉州首邑,郡治即设晋江县中,由此可以窥知古代晋江丧葬仪俗是可以让“亡灵倍感幸福”的。自早年民间人们对于丧葬就有一套不成文的规例,从古至今这样逐渐延续下来了。•我曾问过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才得以知道这当中的环节是多么繁杂。垂危之际的年老病重之人要将其移至大厅恻由四块木板搭成的铺上,俗称“正寝”,病人气绝之后即“寿终正寝”。由孝男上街买回陶盆并不断焚烧库钱于钵中,边烧边叫“给你买路走,给你买路走……”此时还在尸旁点油灯和白烛,俗称“棺头之火”;在露天用煮熟的鸭蛋置于白米饭之上,并放置于棺头,称“棺头饭”,即“送终饭”;丧家派人分头报丧,俗称“报死”,然后请择日师开列“开头书”,同时入殓之前,孝男孝女身穿孝服,取新水桶到附近水井汲水,以沐尸体,俗称“小殓”。此时请来装扮死者及负责入殓的“雕虎”者,将装扮好的死者扶坐在厅中的交椅上,前面摆小几或长椅,上摆五色果点或十碗菜肴,俗称“辞生”。诸礼俗以毕,即准备入殓,俗称“大殓”。大殓之后要做两件事,一是择吉安葬,二是停柩在堂,出殡落土安葬以后还有“小祥”“大祥”与“做忌”。三周年后还要拾骸重葬,即请风水先生卜得丁、财、贵好地,择吉日隆重重葬,修筑庞大的“龟坟”,此时方能脱去孝服换吉服,称为除服,这三年称为守孝。由此可以看出,俗谚“葬在福建泉州”就不足为奇了。•直至今日我们所见的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我也曾参与过,懵懵懂懂的我不由产生了怀疑:繁琐的仪俗背后,是对亡灵的追思,还是借此对亡灵至诚至孝的最好表达?或是祈祷亡灵真的会升入天堂?陆游诗曰“家祭无忘告乃翁”,果真亡灵会“泉下有知”吗?然而,我并不相信,我认为这繁琐的习俗是存在着很大弊端的。•首先,对亡灵的追思本无可厚非,采取一定的仪式如“沐尸换寿衣入殓”是有必要的。但是,借此表达孝男孝女的至诚至孝,我是不赞同的,而且还有封建迷信之嫌疑。•诸如守孝三年,拾骸重葬,方能脱去孝服,这种“孝道”,我想亡灵是不会“泉下有知”的,如果算的话,只能说是“死后孝心”。更何况还要请“风水”加入隆重厚葬。自汉代以来,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不衰,“风水”迷信随之而起,世俗以为“风水”选择得当与否将对后世子孙的繁衍、事业的发展起重大影响。有钱人家往往重金聘请“灵验”的风水先生选择吉地作为安葬之地。由此看来,披上沉重封建迷信色彩“外衣”的丧葬习俗,最终演变成了生者为自己能更好活着而祈求亡灵的“阴德”,即鲁迅所说的“荫功庇护”。如果亡灵“泉下有知”的话,这种反复折腾的习俗背后,“孝道”何在?这恐怕是活着的人“演”给活着的人看。不然,在外死于非命的亡灵为何不停在自家的厅堂,而是“在外搭棚守灵”。除此之外,这种封建迷信“包装”的“死后孝心”还表现在以下习俗。•如源于封建迷信的“做旬”。世俗相信佛经人生有六道轮转之说,认为人在死后与再投生之际,有所谓“中阴身”呈童子形,寻求生缘。世俗又传逢七家祀,请僧侣做佛事,能为亡者修福,使其免遭地狱之苦,而投生为人类。又如“做功德”,是死者子孙感激死者养育之恩而请僧道做的道场法事。民俗认为这样可以为死者赎生前罪孽,超越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获得升天或投生人生。如此等等,我称之为“死后孝心”,并且封建迷信色彩极浓厚。•因此,闽南繁琐的丧葬仪俗虽隆重地烘托生对死的追忆,但是宗教民心泛滥成灾,并不能表达出生者“孝悌为先”的道德境界,再则耗费无度。•听爷爷说,人们是极讲究殡葬仪仗队的隆重程度的,因此,所有的费用也就得更高一筹。像请僧道、买铭旗、神主亭、魂桥、灵柩、挽轴、花圈、乐队、高跷、请舞狮队、拍胸队等,再加上“出山”后要请所有送葬的宾友族人吃饭,所需的一切费用对于经济一般的也要四五万;若家庭经济较好的,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生怕折了“声名”,则要花上七八万甚至十几万。可想而知,人们在丧葬中铺张浪费了多少啊。如今,这样隆重的送葬队伍等习俗愈演愈烈却演变成了“活”人们竟相攀比、夸富斗豪的“门面”!•民俗骂人不识廉耻为“前世无盖面布”,源于“水被”“面布”(为死者覆盖)的习俗,从这一小小的细节,我们就不难看出,这种丧葬仪俗在闽南的社会影响是多么深刻。但是,耗费无度且充满迷信的“死后孝心”,其弊端显而易见,着实令人心痛。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革旧布新。•如源于封建迷信的“做旬”。世俗相信佛经人生有六道轮转之说,认为人在死后与再投生之际,有所谓“中阴身”呈童子形,寻求生缘。世俗又传逢七家祀,请僧侣做佛事,能为亡者修福,使其免遭地狱之苦,而投生为人类。又如“做功德”,是死者子孙感激死者养育之恩而请僧道做的道场法事。民俗认为这样可以为死者赎生前罪孽,超越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获得升天或投生人生。如此等等,我称之为“死后孝心”,并且封建迷信色彩极浓厚。•因此,闽南繁琐的丧葬仪俗虽隆重地烘托生对死的追忆,但是宗教民心泛滥成灾,并不能表达出生者“孝悌为先”的道德境界,再则耗费无度。•听爷爷说,人们是极讲究殡葬仪仗队的隆重程度的,因此,所有的费用也就得更高一筹。像请僧道、买铭旗、神主亭、魂桥、灵柩、挽轴、花圈、乐队、高跷、请舞狮队、拍胸队等,再加上“出山”后要请所有送葬的宾友族人吃饭,所需的一切费用对于经济一般的也要四五万;若家庭经济较好的,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生怕折了“声名”,则要花上七八万甚至十几万。可想而知,人们在丧葬中铺张浪费了多少啊。如今,这样隆重的送葬队伍等习俗愈演愈烈却演变成了“活”人们竟相攀比、夸富斗豪的“门面”!••民俗骂人不识廉耻为“前世无盖面布”,源于“水被”“面布”(为死者覆盖)的习俗,从这一小小的细节,我们就不难看出,这种丧葬仪俗在闽南的社会影响是多么深刻。但是,耗费无度且充满迷信的“死后孝心”,其弊端显而易见,着实令人心痛。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革旧布新。佛陀为失去母亲的波斯匿王说法给我很深刻的启发: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将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生前尽孝,则死后从简。•我认为,生前尽孝,应该从生活细节做起。譬如在古代《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说的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在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活中,时常会碰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代沟”现象,有时的确是由于父母的过错而导致了相互的“心理裂痕”。我们应该正视父母的过错,心平气和地和父母沟通,并且要注意尊重,而不能逆反,选择逃避,是可以避免“代沟”现象的,这种“孝行”是不难做到的。除此之外,我认为有时候给父母一声轻声的问候,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并以一颗感恩的心善待父母;现在努力学习,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就像五中宣言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打好人生的基础。这应该是我们中学生对父母最大的孝。•只要生前尽孝了,那么亡后一切丧事就可以从简。我们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选择科学与文明,远离迷信,一革到底,采取全新的现代丧礼做法。不搞祭祀,不烧香烧纸,只设灵堂置遗像。用遗体告别、开追悼会代替焚香摆供;用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哀乐代替吹吹打打、鸣放鞭炮。这也一样隆重,一样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敬爱与怀念。在社会生活中,共和国领导人丧事从简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电视上简单、肃穆的追悼会场面成了最生动形象的移风易俗的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闽南这种繁琐的丧葬仪俗进行改革,革除当中的陋俗,树立“生前尽孝,死后从简”的意识,用健康、科学、文明的丧葬观,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进入实施阶段•第一,闽南丧葬习俗的过程中涉及到风水的环节•第二,风水观的由来•第三,风水观的利弊分析•第四,如何看待闽南丧葬习俗的风水观•第五,通过这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我们获得的体会与感受。•在我们闽南丧葬过程中有涉及到风水的环节是哪一环节?•择吉日•选择风水宝地什么是风水?•风水,又称“堪舆”,是古人运用所谓“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进行勘察阴宅、阳宅的理论和实践技术。作为技术,风水早在中国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萌芽。作为概念,据考证大概出自晋代郭璞(公元276年至324年)著的《葬书》。在该书中,首提“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术在汉代已相当流行,东汉以后已将墓地的好坏与生者的贫富贵贱联系起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地风水术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出现了大量风水术方面的著述,著名的如郭璞的《葬书》。晋代郭璞在《葬书》中对风水作了如下解释:•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风水术对理想墓地一般要求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统一和谐:风水思想认为天、地、人、生四大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要求有一个山青水秀、排水良好的环境;风水观还认为和谐才能逢凶化吉、趋利避害。•(2)对称均衡:一般好的风水地要求具有不发生剥蚀或堆积或四神砂结构(或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且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均衡具体体现为有山有水、有高有低,中轴线平面布局要对称和谐。•北京明十三陵便是遵从风水术的最典型结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孝陵的选址也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对陵区的景观和生态小气候进行了严格选择。•唐朝著名高僧玄奘的衣冠墓西安著名的大雁塔,它座落于古长安的东南方,南面是雄伟的终南山峰,古城之北是泾渭二水,东临曲江,古时清澈的曲江碧水于塔前蜿蜒而过,组成一幅烟水明媚的动人景观。•在民间,人死后丧家请风水先生根据死者年龄、性别、生死时刻等推算避忌生肖、出殡时间,写出安宅、定灵、灵门等一系列符咒,并用朱笔点过引魂幡、避忌牌,然后又依照风水术中的寻龙、点穴、观砂、察水等过程,选定一个藏风聚气结穴之处,将穴点定,然后请人按阴阳先生所定穴位挖墓。另外风水观念反映社会的身份等级,佳穴需有福命才能起到福荫作用,贵宅需与福人才能相应,不同等级的人应用不同阴阳宅风水结构,否则必须作相应的拆成处理。因此风水术中这些迷信思想不利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应加以批判。•当前,人们对待风水的态度大致有三种:一种人坚决反对风水,认为风水是迷信,而且是封建迷信;第二种人盲目地相信风水,认为古代的风水术是科学,有人甚至认为,在建筑学上古人比今人还要高明。这些人言必称《周易》,认为《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文化;第三种人则完全从个人经济利益出发,认为既然许多人相信风水,那么就证明风水是有用的。管它是真理还是迷信,只要能够赚钱,就应当大力提倡。其实上述这些人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当站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看待风水问题。应当以“三个代表”为标准来衡量风水学和风水术,看它是否有利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水学和风水术若要能够有利于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就必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它必须能够被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所解释,甚至能够带动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它必须在实际运用中,能够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能够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前的风水学和风水术,还做不到这一点。它虽然有许多有益的因素,合理的因素,实用的因素,但是它还没有把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当成理论基础,它还言必称《周易》,言必称古人。在内容上,它还有许多牵强附会甚至属于迷信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对古代的风水学和风水术的评价。何为迷信?•迷信是指,人们在没有认清对象的本质之前,就对对象采取了无条件的服从和盲目接受的态度和做法。迷信的对象是很多的。如宗教迷信、封建迷信
本文标题:如何看待闽南丧葬礼仪习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3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