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探析【摘要】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育人”要求,强调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与目标,把“文化育人”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立本,优质育人。【关键词】高校思政;文化立本;优质育人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育人是教育的天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树立“文化立本,优质育人”的思想,把“文化育人”融入到大学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尤其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引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注重思想引导,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一、以红色感召为主题,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远离战争的硝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爱国的非理性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出现崇洋媚外倾向,爱国热情锐减。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大学生树立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模式,将单一说教转变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教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借助红歌会、话剧节、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红色文化。二、以思想引领为辅助,增强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身上,却看到了社会集体责任的淡化和缺失,部分学生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满足轻精神境界升华,重索取轻奉献。要通过榜样示范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三、以主题引导为主线,增强诚信意识。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撑起了中华民2族的道德脊梁。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中,诚信这一命题却受到广泛质疑,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应重视诚信教育。一方面,要营造诚信氛围,正确认识诚信道德的内涵及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拓展诚信监察渠道等形式,监督诚信习惯的养成;同时鼓励学生组织在校园中建立如“无人售报摊”的现实场景,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四、以“以爱育爱”为核心,增强感恩意识。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通过“一句谢谢、一个拥抱、一通电话、一封家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播种“善”和“爱”的种子。近些年,国家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很大努力,社会各界和学校也纷纷伸出援手。但“我贫困,我理所应当得到国家助学金”“助学金不拿白不拿”等错误的认识也随之出现。因此高校应着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引导其正确理相关政策,学会饮水思源,自立自强。五、以学术论坛为依托,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意义,增强创新信念,激发创新潜能。另外要加强实践锻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避免传统教育过多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际运用所导致的实践能力匮乏。高校教育应坚持先成人后成才,先立人后立事。作为高校辅导员,更应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文化氛围、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更好地肩负起营建创新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参考文献:[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2]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9期.[3]刘吉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7期.[4]王阳、胡坚达.《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N],北京青年报,2008年9月3日.[5]杨坤.《浅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6]郎静、王水玉、刘晶晶.《浅谈当代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第7期.
本文标题:高校文化育人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54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