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各种文体的教学--小学语文
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小学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是精选的各类文体不同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一篇篇的文章教学来完成的。文章的各类体裁各有特点,各有教学规律。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写法上的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的教学。一、记叙文的教学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写人叙事的文章基本上都可以归到记叙文这一类里。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结构比较单纯而严密,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基本功的好教材。根据记叙文的这些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记叙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因此,教学记叙文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白杨》一课,文章开头讲了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秀,”接着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大戈壁和白杨树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展开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理解旅客“出神”时的内心活动。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义双关,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逐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理清作者的思路。一篇记叙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反映了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一般有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例如教学《日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三)学习记叙文的语言。记叙文的语言,涉及到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是社会交际和书面写作经常运用的。因此,记叙文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小学生学习语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的记叙文教学,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段落的结构,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叙述和描写的。高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语言。可以通过对好词佳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感情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学习语言必须多读。篇幅短的精练文章应该熟读成诵,篇幅长的也要选取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掌握句式,学习各种表达方法。二、说明文的教学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是对事物进行讲解、介绍和揭示的一种文体。重在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说明文大多属于常识性文章,比如《太阳》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看月食》说明月食的经过和发生月食的原因;《庄稼的好朋友》说明益虫、害虫和庄稼的关系。教学说明文,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同时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除此以外,就学习语文来说,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说明文不同于记叙描写事物的记叙文,也不同于通过推理阐明主张的议论文,它重在说明,说明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成为说明文的最基本的特征。说明文的语言因此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这些语言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用词准确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说明文的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句中的因果关系:由“直”变“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嫩茎就“紧贴在墙上”了。如果再把这句话同课文结束句中“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联系起来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到为什么会这样“牢固”,也加深了对修饰词语“相当”的理解。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词句之间的联系,既提高了认识能力,又学习了说明事物的语言。如《月球之谜》中“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注注意“首次”“第一次”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学《松鼠》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品语写松鼠外形漂亮的言不由衷“清秀”“闪闪发光”“矫健”“敏捷”“机警”“玲珑”等词,“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比喻的运用,“直竖着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拟人的运用,是如此生动传神。再如教学《鲸》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可以让学生体会如果去掉带点的词,会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从而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事物有多种方法。教学说明文,除了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介绍说明的那种事物的特征、本质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鲸》为了说明鲸的大小,种类,生活习性,作者不仅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还运用了比喻、比较和联系生活实例的方法。说明性课文的教学,这些说明方法的渗透是最重要的,也是《标准》所要求的。(二)弄清说明的层次,了解文章的结构。说明文的内容层次清晰,结构上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如12册的《各具特色的民居》。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如9册的《假如没有灰尘》。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如《琥珀》《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联系的,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蛇与庄稼》《蝙蝠和雷达》。说明文开头往往先提出说明的对象并加以诠释,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如《松鼠》作者开头就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下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说明的。《鲸》这篇课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围绕提出的问题加以说明的方法。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接着课文就具体说明鲸到底有多大。课文第四小段也是先提出问题:“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然后加以具体说明。其他段落也都是先点出要说明的问题。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结构特点。为了学习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在小学高年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归纳段落层次,编写课文结构提纲,选择准确的词语填空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仿作,写一篇短文或片段,说明自己熟悉的事物,以训练学生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板书上也要尽量表现文章的内在结构和说明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当然不写,也可以把说加入进去。(三)注意将说明文的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为了把事物说得准确、清楚、明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常常会运用准确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不同的表达方式等等,教材是个例子,教学说明文应该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如学会对生活中某事物的状态、性质、使用方法的说明,或者会对书刊内容作出准确介绍等等。例如学了《参观人民大会堂》,就可以指导学生按空间位置说明学校大门、礼堂和教室等等。三、诗歌教学诗歌是诗和歌的总称。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诗歌近百首,这些作品跨越的时间久,范围宽,题材广,有古诗、现代诗、儿歌、歌词等。诗歌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表现,有高度的概括性。诗歌的特点在于它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想象。诗人凭借想象,对事物作出种种联想、比喻、象征和大胆而又合理的夸张,抒发出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另外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和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诗歌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诗歌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能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歌意境,激发他们的情感。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学习和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准确、形象、凝练,它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等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教学诗歌应着力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引导学生学习、品味,从中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丰富情感,领悟诗歌遣词造句的精当,并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如教学《水乡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对诗中字词的体会,如从“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片片”、“满”、“一箩又一箩”等词语,品味出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从“荡清波”的“荡”字品出碧波荡漾的无尽余韵,从“飘满湖面飘满河”的“飘”字品出船只往返的轻盈愉悦。再如《江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诗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二行诗句中的“鸟飞绝”中的“绝”、“人踪灭”中的“灭”,勾画出天寒地冻、飞雪飘漫的天地;再将每行诗的开头一字连成“千万孤独”,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所营造出得空旷、凄凉的境界。而末句的一个“钓”字可谓全诗的“诗眼”,通过对“钓”字的品味,揭示出寂寥中的生机,平常中的蕴涵,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内心。只有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语境对言语作细细的咀嚼,于吟诵中赏析作者在语言过程中“辛苦经营”的功力,才使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深入,从而受到灵魂的洗礼,精神的振奋。“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揣摩、品味关键字词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体悟到诗歌之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二)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歌意境诗人常常凭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常常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他们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因此,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切忌“就字论字”、“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就诗论诗”。比如教学张旭的《山中留客》一诗,可以抓住第一句的“山光物态弄光辉”中的“弄”字,驰骋想象,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慢慢体会,就是一个“弄”字,把山中各种物态的活泼风姿,都生动地凸现出来了,又把各种景物争奇斗艳的姿态、蓬勃的生机、活跃向上风貌,全部都传达出来了,还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余地。抓住一个“弄”字,托出诗的意境,人们仿佛看到了俏丽花朵、晶莹剔透的枝叶,又仿佛听见了淙淙泉流声、悠扬的鸟鸣声。这样全诗便赏析活了。所以,在赏析过程中,只有展开想象,才能触及诗的深层寄意,真正达到艺术享受的目的。(三)加强朗诵训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
本文标题:各种文体的教学--小学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563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