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以外的美术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美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在其影响之下,西欧各国也都先后萌发了文艺复兴。由于地理、历史、民俗传统等诸因素的差异,这些国家的美术受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的熏陶,宗教气息十分浓厚。文艺复兴精神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对世俗风情的描绘。与同一时期的意大利相比,它们的美术作品虽然缺少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所特有的那种磅礴的气势,但尼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部为欧洲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德国文艺复兴美术法国文艺复兴美术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凹的土地,它所指的地区,大体包括现今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尼德兰的美术活动最初与法国有着密切的联系。14世纪时有许多尼德兰美术家受雇于法国宫廷,他们除了将尼德兰的美术风格带到法兰西外,同时也接受流行于法国的意大利美术风格的影响。百年战争(1337--1453)之后,勃良第首府迁入佛兰德斯境内,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开始在改造和发展晚期哥特式艺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佛兰德斯是14世纪尼德兰美术家主要的活动区域。在那里他们曾用绘画、雕刻来装饰教堂、宫廷和市政建筑,但这些作品大多遭到破坏,遗存极少。14世纪末,尼德兰出现了著名的雕刻家斯吕特(ClausSluter,约135/1360--1405)。有关他的生平和早期的美术活动已无从考查,然而他为第戎修道院所作的精美雕刻《摩西井》,以出色的写实技巧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摩西井》作于1395--1403年间,原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的基座,呈六边形,每边装饰有比真人还大的先知雕像。其中有手执诫律的摩西,魁伟庄严的大卫以及秃顶的以赛亚等人。这些人物雕像个性鲜明,艺术手法简洁写实。饱满健壮的形体,流畅飘逸的线条,使其成为尼德兰雕刻艺术中的上乘之作,并给绘画艺术以有力的影响。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最初的奠基人是凡·埃克兄弟。他们绘制的《根特祭坛画》(1415--1433)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中著名的杰作。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康宾(RobertCampin1378-1444年)长期在图尔奈工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等。虽然是宗教法,却通过某些细节描绘,使画面上流露出市民生活的情趣。但是在尼德兰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景画,画家在《受胎告知》中通过窗子描绘了窗外的风景,可谓尼德兰最早描绘街景的例子;在《耶稣诞生》的右上角描绘了阳光下的美丽风景,由城堡、湖泊、道路和房屋,虽然这些风景并非实景写生,大多数系假象,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出后来形成独立绘画体裁的尼德兰风景画的端倪。受胎告知》属祭坛画,最初为梅罗德收藏,故又称《梅罗德祭坛画》,全画分三个画面:中间为主体画,描绘天使驾临玛利亚的闺房传达上帝旨意;耳幅分别是供养人英加布列赫特夫妇像和圣徒约瑟木匠像。画面虽工整细腻,但画家并不着意于人物精神刻画,也不紧扣情节表现,天使仅作告知手势,而玛利亚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地在读圣经。画家更着力于借宗教故事,描绘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环境道具,真实生动地刻画各种生活用品的质感和环境的空间感,显示出尼德兰传统细密画的深厚写实功力。从人物周围的各种用品和摆设及透过门窗远处街景描绘,可见静物画和风景画的成就,它奠定了后来的独立静物画和风景画的基础《耶稣诞生》扬·凡·艾克(JanVanEyck1390—1441)尼德兰画家,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纪北欧后哥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1390年,扬·凡·艾克出生于荷兰马塞克城,是尼德兰绘画的奠基者。1425年扬·凡·艾克任菲力蒲·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他以写实的精细描写和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于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入现实世界中,着力描绘现实生活、现世人生的丰富多彩。扬·凡·艾克的作品体现了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注重细节的特点,同时,细节的背后隐藏着象征含义。扬·凡·艾克也促进了尼德兰肖像画的发展。《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作品很可能是作为两人婚姻的见证而作的,男主人公是一个银行家。特别是墙上的凸面镜反射出屋内的一切以及从门口进来见证这场婚姻的人们。头巾,衣料,小狗的毛等等,一丝不苟。扬·凡·艾克改进了油画技术,从而使得作品的现实主义得到加强。不能忽视,这些繁琐的细节的背后蕴藏着寓言般的含义。画面的每样东西都不是随意安排的,背后都有其特定象征含义和来历。比如窗台附近的桔子,在16世纪的北欧,桔子是从南欧甚至南美洲进口的,因而价格很贵,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所以这也是标志着银行家身份的物品。在园林艺术史上,导致北欧修建温室来培养来自南欧的作物。《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洛林大臣的圣母像》油画;纵66厘米,横62厘米;作于1433-1434年;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洛林大臣的圣母像》欣赏:这件作品是扬·凡·艾克应自1422年起就担任波戈涅和布拉邦特大臣的尼古拉·洛林之邀,为波戈捏的奥童主教堂而作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使加冕的圣母和圣婴,也可以看到捐赠者本人跪在左侧。这件作品依然沿用了扬·凡·艾克作品所特有的特点。画中的环境和人物,总是从各个细节仔细研究过,从梁柱的装饰到大臣衣服的刺绣,从地板的花纹到背景的花卉、禽鸟和植物,鉅细靡遗,无一例外。赭石色和棕色的整体色调上,跪凳的蓝色布幔和圣母长袍的红色特别醒目。近景中两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均按中心透视法绘成,底墙上三个拱门呈现出户外优美的景致。画面中人物所处的内部空间各个不同,而且同一画面所朝向的外部空间也无一雷同,如此的布局给予绘画深度和广度空间的连贯。《卡农的圣母》简介:画板;油彩;纵122厘米,横157厘米;藏于布鲁日美术馆。《卡农的圣母》欣赏:扬·凡·艾克也曾经画过很多以圣母和圣婴为题材的油画作品。这件作品的画面正中央的宝座上是身披红长袍坐着的圣母,圣婴耶稣坐在她的腿上,她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圣.多纳基和正在介绍捐赠者的圣.乔治。圣母宝坐上的小雕像,一个是杀死阿佩尔的坎恩,另一个是猎杀狮子的圣松。宝座后面的绣花帷幕与墙壁分离,与宝座下方向前延伸的地毯,展现了空间的连续性。在这件作品中扬·凡·艾克对每个细节的描绘都非常的细致,从人物身上的盔甲、衣料的花纹,到柱子木料的纹路,均注入超乎寻常的精致细微效果。《三连祭坛画》《三连祭坛画》简介:画板;油彩;纵27.5厘米,横21.5厘米;作于1437年;藏于德国德勒斯登绘画陈列馆。《三连祭坛画》:这件作品也是扬·凡·艾克的著名作品。整幅作品以坐在教堂宝座上抱著圣婴的圣母形象作為画面的中心点。宝座上的圣母所处的教堂内部,是按完美的前景透视法绘製而成的,投影点就在画面中心,和连接基柱以及拱顶的对角线条交叉点之上。这件作品虽然是三连画,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个完整空间幻象。这一个完整空间不仅来自透视结构,而且也来自华盖和圣母背后的帷幕。扬·凡·艾克画的华盖和装饰帷幕,从未有过靠在底墙上的,而是与之分隔一段距离,以至於在它们之间似乎有空气在流动著,从而使我们感觉到一个完整空间的存在。作者采用微细的光芒笼罩环境,金黄色的光线似乎在轻抚著圣母和圣婴的形象。两个形象虽然处於灿烂绚丽的各种装饰和包围著他们的建筑框架、柱顶、地毯和华盖裡,在这些各式各样精雕细琢的环境当中,却仍然不失其庄严华贵的风采。《阿尔诺芬妮《阿尔诺芬妮《宫娥》根特祭坛画》欣赏:这件作品准确来说应该是凡·艾克兄弟所作,即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年)和扬·凡艾克(1385/90—1441年)两兄弟。1415年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向胡伯特·凡艾克订制祭坛画,即非常著名的《根特祭坛画》然而他绘制了十年还未完成便去世,这幅作品的后期由其弟弟扬·凡·艾克继续完成。《根特祭坛画》是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作,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和人文主义艺术的诞生,并奠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洛林大臣的圣母像》便是《根特祭坛画》的一部分。由于由于《根特祭坛画》是运用油调颜色绘制而成,因此凡艾克兄弟成为欧洲油画的创始人。这件作品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分成上、下两段和左右两翼,上段的中央是基督,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洗礼者约翰。两翼的内侧是《合唱的天使们》和《奏乐的天使们》,外侧是亚当和夏娃,下段的中央是《羔羊的颂赞》,两翼左两侧是《骑士》和《裁判官》,右侧是《隐者》和《巡礼者》。在平日,祭坛的两翼是闭合的,人们只能看到两翼外侧的画面。《根特祭坛画》的题材虽来源于宗教,但画家以对现实世界的肯定和赞美的态度,以及对人物的细致和写实的描绘,构成了这幅作品的基调,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诗意,并具有无穷艺术魅力。《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胡伯特·凡·埃克(HubertVanEyck,约死于1426?)和扬·凡·埃克(JanVanEyck,约1380/1390--1441)15世纪尼德兰最具革新精神、能同意大利的马萨乔相提并论的大画家,要算扬·凡·艾克(JanVanEyck,约1380/1390--1441)。他比罗伯·康宾更加有名,对油画技术的发展的贡献更大,被人们称为油画的发明者。他同他的兄长胡伯特·凡·埃克(HubertVanEyck,约死于1426?)共同完成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为根特市教堂画的《根特祭坛画》。杨·凡·艾克结束了尼德兰艺术的那种平面、僵硬、缺少空间感和明暗的绘画风格,开始在明暗、透视和油画技巧上进行大胆探索改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在肖像画、风俗画以及风景画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为尼德兰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绞刑架下的舞蹈》老彼得·勃鲁盖尔绞刑架下的舞蹈》很可能描绘的是这支队伍战斗生活的一个场面。画面前景中间的山岗上,树立一副被遗弃的绞刑架,这里曾经是西班牙人绞杀起义者的刑场。绞架下方是牺牲者的坟墓。透过这死亡的标志,是一望无际的尼德兰大好河山,美丽的大自然似乎无视人间的苦难沧桑,依然显现她的妩媚诱人。这就是美丽的祖国,人民为她而战。画家着意描绘这么一个情节:一个游击战士辗转于森林山峦间,突然看到这一绞杀反抗者的绞刑架,他们无视敌人的威胁,而是在它下面即兴歌唱、舞蹈。只有伟大的民族、勇敢的人民才能这样,绞刑架下的跳舞,是尼德兰民间流行的口头语,含义不解自明。画家有意在画面左下角画一个背向观众正在大便的人,这种不雅的情节正是对西班牙人的嘲弄和蔑视。这幅画表现了尼德兰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西班牙统治者残酷屠杀的鄙视与嘲讽。勃鲁盖尔深知此画的社会影响,在他临终前嘱咐妻子把它毁掉,以免家人遭到不测,由此可见画家作此画的深意了罗吉尔·凡·德·威顿(R.V.Weydenl399—1464)是一位比凡·艾克兄弟稍晚的有影响的尼德兰画家。他是罗伯特·康宾的学生,曾去过意大利,主要在布鲁塞尔从事创作。尼德兰画家在欧洲的影响,也得力于威顿的活动。威顿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哥特式艺术那种悲壮情感,而不像凡·艾克的作品那么平静。他的名作有《下十字架》(1455)、《圣路加画圣母》、《妇女肖像》、《最后的审判》等。画中描绘耶稣的门徒们从十字架上降下他的尸体情景。构图依凸形框布置人物,以耶稣为视觉中心,十个等身大的人物充满画面。每个人物的动态表情,既同有的悲怆气氛,又有符合各自性别、年龄、身份和个性的特点,呈现出整体的戏剧性效果。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发端于15世纪,滞后于同时期的意大利与尼德兰美术。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当时依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微弱的王权不能给这些极分散的城市以有力的保护,哥特式美术依然占居主要地位。1420年至1540年间,德国出现了文艺复兴,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成为诸地方美术流派的中心。德国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与雕刻受晚期哥特式美术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宗教祭坛画较为发达。画在木板上的单幅或多联的祭坛画被安置在肃穆的教堂中
本文标题: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以外的美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6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