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人口普查》教学设计
《人口普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人口普查的重要性,了解人口普查的发展史。2.体会人口普查的重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人口普查有责任心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政策方针的思想感情。3.知道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社会意义,以身作则做好宣传。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人口普查有责任心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政策方针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知道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社会意义,以身作则做好宣传。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交流入境,走进人口普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简介中国的人口调查有近40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口史料。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历代政府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和压榨人民才进行人口调查,因而隐瞒匿报人口的现象十分严重,调查统计的口径也很不一致。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在1949年以前只有两次:①清宣统元年(1909)进行的人口清查;②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试行的全国人口调查。前者多数省仅调查户数而无人口数,推算出当时中国人口约为3.7亿多人,包括边民户数总计约为4亿人口。后者只规定调查常住人口,没有规定标准时间。经过3年时间,也只对13个省进行了调查,其他未调查的省的人数只进行了估算。调查加估算的结果,全国人口约为4.75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于1953、1964和1982年举行过3次人口普查。1990年人口普查是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前3次人口普查,是不定期进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的决定,自1990年开始改为定期进行,即每10年一次,在年号末位逢“0”年份举行。两次普查之间,进行一次简易人口普查。二、发展简史人类社会最早所统计的人口数自然要通过对人口的调查。可以肯定有什么时期的人口数据,自然在当时就应该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调查。这里很可能存在后人对以往人口数据的推测,但是任何推测都不是无根据的,必定要依据当时的某些局部人口线索进行估计,而这些局部人口也一定来自于某种调查。人口普查作为各国政府各个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真正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百来年的历史。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公元前4500年,巴比伦王国就举办了全国性调查,按族登记人口。美国1790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当时的调查项目只有4个。到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口普查基本上覆盖了全世界人口,各国的人口普查在时间、内容、方法上也逐渐趋向一致,使人口普查更具有可比性。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在世界历史悠久的各国中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中国最早的人口调查目前国现存的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记载在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书中,数字引自《禹贡》所记载的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禹时代,“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九州之地的人口为13553923人。由于历史久远,大禹时代不可能有统一的、全国性的人口调查,所载数据也不可能是全面调查数据。所以也只能属于对部分人口的调查。能够发现的中国首次人口调查则始于周宣王39年,即公元前789年,是当时的太原(现在的甘肃镇原、固原和环县一带)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人口调查。《周礼》一书记载了周代的人口调查制度和体制。整个制度极为缜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秋官司寇、夏官司马。潘光旦先生曾对此进行分析整理,绘制出周礼中人口调查制度表。在周代不仅人口调查制度比较完善,人口调查的内容也是相当完整和丰富的,在很多具体项目上与现代人口普查极为相似。据《后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中国各州、郡的户数和人口,是在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2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有1223.3万户,5959.4万人。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还备附注“事产”、“户别”等专项内容,记载这家人的身份和经济来源等信息,譬如注明其是“军户”、“民户”抑或“匠户”等等,这种“户帖”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户口本”。据悉,明太祖的这场“人口普查”比美国(1790年)和英国(1801年)的“国情普查”早400多年。英国学者卡尔津曾著文叹曰:“此为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以后各朝代都建立登记每户人口的表册,当然当时的人口统计与近代的人口普查是有很大距离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少数省的某些县份先后进行过试验性的人口普查。1、现代人口普查现代人口普查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是从美国1790年人口普查开始的。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公布普查结果并把人口普查作为一项条款写进宪法的。紧接着美国之后,英国和法国于1801年进行了人口普查,它们同美国一样,也是每隔10年或5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除个别战争年代外,一直坚持定期人口普查的制度。现代人口普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①1790~1870年,正值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出于制定法律或掠夺殖民地的需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力图确定本国及其殖民地的潜在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这个时期,先后有美、英、法等国进行了人口普查,普查范围占世界人口的20%。②1871~1950年,帝国主义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了考察新领土劳动潜力的兴趣,如埃及、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在此期间进行了人口普查。十月革命后,苏联于1920年进行了人口普查,使全世界人口普查的范围增加到占总人口的76%。③从1950年到现在,通称战后人口普查。这一时期,由于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纷纷进行新的人口普查,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口资料。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1953年举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使全世界进行过普查的人口增加为占世界人口的98%。战后人口普查的显著特点,一是普查项目普遍增多;二是使用电子计算机汇总人口普查资料日益普遍,有利于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利用。2、新中国成立后,相继进行过六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1953年以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的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包括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清了中国人口底数。第二次人口普查以1964年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标准时间,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调查项目。1982年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增加到19项,还第一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第四次人口普查以1990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登记的项目共21项,是以往历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最多的一次。与前三次人口普查采取的设立普查登记站的办法相比,这次人口普查改为主要采取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2000年11月1日进行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增加到49项,并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将为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口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部署,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将在全国展开。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三、检查方面中国的人口调查有近40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口史料。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历代政府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和压榨人民才进行人口调查,因而隐瞒匿报人口的现象十分严重,调查统计的口径也很不一致。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在1949年以前只有两次:①清宣统元年(1909)进行的人口清查;②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试行的全国人口调查。前者多数省仅调查户数而无人口数,推算出当时中国人口约为3.7亿多人,包括边民户数总计约为4亿人口。后者只规定调查常住人口,没有规定标准时间。经过3年时间,也只对13个省进行了调查,其他未调查的省的人数只进行了估算。调查加估算的结果,全国人口约为4.75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于1953、1964和1982年举行过3次人口普查。1990年人口普查是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前3次人口普查,是不定期进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的决定,自1990年开始改为定期进行,即每10年一次,在年号末位逢“0”年份举行。两次普查之间,进行一次简易人口普查。中国人口普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4次人口普查都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除交通极不方便的个别地方(1953年普查有839万余人、1982年有2.8万余人),根据地方政府的资料,台湾省和港澳同胞根据台湾和港澳当局公布的人数外,其余都是直接普查登记的。②4次人口普查都是由国务院发布命令,制定调查方案,经过必要的准备,统一组织进行的。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成立了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和普查办公室。③普查目的。1953年人口普查,是为了准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并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1964年人口普查,是为了给编制国民经济建设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1982年人口普查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制订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人口资料。1990年人口普查是为了查清中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变化,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检查人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可靠的资料。④普查标准时间和人口范畴。4次人口普查都确定6月30日24时(即7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调查登记计算的标准时间。4次普查都采用调查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⑤普查项目。1953年人口的项目为: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本户住址6项。1964年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职业3个项目(本人成分和职业两项,只做登记,不做统计)。1982年人口普查项目增加为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1990年人口普查项目增加到21项,增加了“五年前居住地及其城乡类型”和“迁移原因”两个项目。同时,在户口状况项目中,增加了户口性质属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的内容;在文化程度项目中,增加了学业完成情况。⑥调查方法。4次普查都采取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普查人员逐户逐人直接询问调查的方法。在普查区内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分片设立人口普查站,由基层干部组织户主或户内熟悉情况的人到站申报;或由普查员到户访问填报。第4次人口普查,考虑到有些普查项目,涉及居民家庭情况和隐私(如领养的孩子,未婚先育等),为了保守秘密,采取了以普查员入户访问为主进行普查登记的方法。⑦数据处理和汇总工作。1953年和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采用手工方法逐级进行汇总。1982年人口普查,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人口普查,采用省和中央两级数据录入和数理的方式。1990年人口普查,改为微机分散录入、大型机集中汇总制表的中央、省、地三级数据处理模式,以缩短数据处理时间,使各级政府及时使用普查数据,增强数据时效。1953年普查结果,全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人,其中大陆为5.8亿多人;1964年普查结果,全国人口为7.2亿多人,其中大陆为6.9亿多人;1982年普查结果为10.3亿多人,其中大陆为10.08亿多人。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10月30日公布的《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第一号)》提供的数字,全国总人口为1160017381人,其中大陆为1133682501人。4次人口普查,都是在国务院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项目和调查表式,逐户逐人进行调查登记,普查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汇总和编印,具备了现代科学人口普查的基本特征。普查的质量都是很高的。1953年普查,根据抽查,重复人口占1.39‰,遗漏人口占2.55‰。1964年普查,重复人口占0.38‰,遗漏人口占0.39‰。1982年人口普查登记
本文标题:《人口普查》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3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