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翻译的原则及策略摘要: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探讨翻译时,通常会用谈论到信达雅,直译与意译、忠实性,灵活性和原则性、异化和优化等概念,。本文将对信达雅,直译与意译、忠实性,灵活性和原则性、异化和优化五大翻译原则及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关键词:直译;意译;忠实性;异化;优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198-01译即易,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时常要面对几个观念上的对峙,使翻译工作面临理论上的困惑。因此,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一、信达雅在翻译理论中,信达雅这三个标准,是我们最常沿用的一个。严复,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这一标准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他认为,“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翻译作品如果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应该说,就会是一条优秀的作品了。信。是说翻译的准确性。亦即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这是翻译最基本的要求;离开了忠实的原则,谈论翻译也就失去了基础,翻译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外译中的工作中,准确性对大部分翻译工作者来说是最突出、最主要、最典型的问题。达。是说翻译的通顺性。也就是说能够使用本土语言通畅的表达原文的主旨和思想。这也是翻译的一般要求。通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一条基本的要求。雅。雅是说翻译的艺术性。钱钟书先生对此有高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先生所说的‘化境’,就是翻译的艺术境界,既能完全忠实与原著,又能准确的传达原著的风貌,这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境界。二、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直译可以对号入座,字字翻译,这样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对原文的忠实,却常常流于生硬和晦涩。当要把作者的思想,表达为另一种语言,必然要面对另一种语言的风格和习惯。刻意的模仿只会显得蹩脚和不和时宜。而所谓意译,就是在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译文的表达方式有冲突,又不便采用直译的方法处理时,灵活处理,抛却表答方式和风俗习惯种种樊篱,只在本土语境当中,找到合适的可以替代的表达方法和意境,可以说这只是方法上的不同,却无精神上的背叛。意译翻译工作者在处理难以直译过来的句子时,惯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意译,译者和原著者在两个不同的角度去阐释相同的观点,算是神交了。三、忠实性在国际上,十八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他的翻译原则:(1)翻译应当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2)风格和手法应和原著保持一致;(3)翻译应该具备原著的通顺。泰特勒主要是从内容、表达和风格三个方面来阐述对于“忠”的要求。特别要注意表达上的“忠”——不仅要弄清主题思想的字面意思,且还要弄清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但是,由于源语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不同,在行为措辞方面的“忠”也要有一定尺度,不能一味追求“忠”,从句子结构到含义完全与源语保持一致,这样就成了“死译”、“硬译”。如:英语中我们说onceinabluemoon汉语中就不能译成“一个蓝色月亮里的一次”,而应译成“千载难逢”。又如:handinglovewith,不能译作“戴着手套和合作”而应译为“和狼狈为奸”。由此可见,中外名家都将译文的“忠”放到了翻译标准的首要位置。“忠实”是翻译必须遵从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像一条锁链一样束缚着译者,译者是戴着锁链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追求表现自由的。而且成熟的译者在翻译中并不感到“锁链”的束缚,正如闻一多先生在论诗词格律时所说:“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只有不会跳舞的人才怪脚镣碍事。”诗词的翻译就是在“信”的基础上求“美”,在“信”与“美”的束缚与自由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的。四、灵活性和原则性翻译中,灵活性和原则性是涉及语言效果和传达原意的两个方面。缺乏灵活性会影响表达效果,如“月亮代表我的心”若“忠实地”翻译为“themoonstandsformyheart”就不如灵活地翻译为“themoonreflectsmymood”(字面意思:月亮反映我的心情)更容易理解,因为世界各地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曲高和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译为“highbrowsongsfindsfewsingers”就很难传达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笔者认为翻译成“highartishardtounderstand”或“elegancemeansloneliness”(高雅意味着孤独)更妥。又如,把“日出江花红胜火”翻译为“theflowersinriverareredderthanfirewhenthesunrises”就不像是写景的句子,译为“beneaththerisingsun,riversareaflamewithflowersinbloom”才有诗意。(字面意思:旭日冉冉,江花盛开江如燃)文艺翻译要讲究灵活性,对专业术语和政治用语的翻译则要讲究原则性。例如,外语教学中的eclecticism无论从内涵和词源上看都是“博采众长”,却被译为“折衷主义”,褒义词几乎成了贬义词。“问题”在国内的很多英文报刊上被(说)成“taiwanissue”,但从政治意义上讲,问题是一个注定了要有answer的question,不是一个可以众说纷纭的issue,我们没必要和西方媒体保持一致。五、异化和优化异化是艺术传达上的一种变形。这种“变形”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审美的需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看待译本与原作的关系时,注重译本对原作模仿的逼真程度。其审美观念近似于文艺学里的“模仿说”,所以,“信”、“忠实”便成为一种审美原则。可是,翻译毕竟离不开原作,译者的创造只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脱离了原作的创造,是借体寄生的创作,超出了翻译活动的范畴。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异化和变形是有限度的。状变而实无别,躯壳换了一个,但精神韵致依然故我。所以,好的翻译不可能听起来不像是译品,译作与原作之间不可能像玻璃那样透明,而译本读起来也不可能不像译本。这就是说,译语不可能不异化,不可能不变形。基于此,我们在确立译语生成的艺术法则时,提出“和谐性”原则,就是考虑到“和”中包含着“异”,而“同”中无“异”。本文对人们常提的五种翻译方法,即信达雅,直译与意译、忠实性,灵活性和原则性、异化和优化进行了概述,并举例说明其所指。翻译中这些错综复杂矛盾的存在给各种理论发展的广阔天地,也奠定了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基础,使它在和语言学、阐释学、批评理论等许多学科息息相关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钱钟书先生曾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参考文献:[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吕瑞昌.汉英翻泽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本文标题:论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7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