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一)
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18世纪中叶—19世纪上半叶)(1750年—1821年)主音音乐时代与器乐时代一、历史及文化背景概述政治背景: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美学思想: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主张艺术中真善美的统一;提出“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等口号法国启蒙运动思想深入人心:▲音乐文化背景及其发展概况:①市民阶层的政治地位提高,对音乐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和新的要求。②音乐活动离开宫廷和教堂,迅速普及在剧院、音乐厅、酒店、旅馆、家庭之中;音乐家逐步摆脱了与宫廷教会的雇佣关系。③生机勃勃的世俗群众性音乐文化代替传统的宗教音乐形式。④喜歌剧发展成熟,格鲁克的歌剧改革获得成功,使歌剧音乐从属于戏剧内容。⑤音乐内容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积极向上、热情深刻地表现民主精神、进步的伦理观念、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深邃的哲理性。⑥音乐的形式高度完美:轮廓明确、结构严整;和内容达到了均衡发展。⑦确立主调音乐风格,复调音乐风格退居次要地位古典时期最重要的音乐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法国大革命时期绘画《自由引导人们》英国工业革命中蒸汽机车的发明18世纪的欧洲音乐厅(邮票)德国法兰克福的老歌剧院1、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思潮是产生于法国并迅速波及欧洲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但又发展了它,是以先进的思想教育民众,启迪民众。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及贵族特权,提倡个人平等、自由;主张发展科学和知识,揭露和批判宗教迷信。启蒙运动的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为了传播启蒙思想,这一时期的欧洲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出现了“大众化”的倾向。越来越多的小说、戏剧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控诉和鞭挞封建专制的戏剧作品《塞维利亚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博马舍),《阴谋与爱情》(席勒)等;表现新兴资产阶级坚强不屈、崇尚科学精神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迪福)等等。而古典主义美术在形式上强调:结构稳定、色彩单纯,以朴素自然代替华丽装饰,以理性取代夸张,以全人类的至高理想取代少数人的权势和享乐。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法国达维特)﹡受“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的音乐生活进一步走向了世俗化、民众化,一些专供普通市民欣赏的音乐会开始繁荣起来;﹡音乐家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追求独立自主的创作,也逐渐摆脱了对宫廷贵族与教会的依赖,逐步脱离了雇佣关系;﹡当然,在18世纪中下半叶政治情景的重重矛盾中,艺术生活也是多重并列发展的,音乐家的创作与演出必须符合各个阶层人的需要,因此服务于王宫贵族的娱乐性作品也大量存在。2、古典主义的分期★“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它包含了两大时段:“前古典主义时期”和“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史上有一些专门的术语来形容“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如“洛克克风格(典雅风格)”、”华丽风格”、“情感风格(动情风格)”,它们与已处于尾声阶段的巴罗克风格同时并存,反映了18世纪音乐风格衍变的进程。古典音乐:该词广义是泛指过去时代流传下来堪称典范(或经典)的音乐,狭义则仅仅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之后,结束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而且与这前后的两个时期都有着相当大的年代上的交叠。18、19世纪之交,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先后震动了维也纳乐坛,并传遍世界,这三位音乐巨匠使得维也纳古典乐派大放光彩,古典主义音乐达到成熟阶段。海顿莫扎特贝多芬3、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18世纪新音乐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以大小调为创作基础,倾向于方整性结构,与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②调性与和声的安排上升为作品结构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明显的终止式,强调更加简洁的和声风格。③从短小动机孕育出丰富乐思的技巧得到蓬勃发展,乐章中主题的对比变化取代了巴罗克单一主题模进展开。④通奏低音逐渐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取代。⑤当时常用的体裁是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和四重奏等,常用的曲式,除了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及变奏曲式外,奏鸣曲式的发展最为充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总体风格,可以概括为:“理性主义”。在古典乐派的作品中,注重形式的统一和结构的严整,强调“笑不可以大笑,哭不可以大哭”。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追求二者平衡。二、意大利正歌剧的衰败与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歌剧自诞生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意大利、法国为中心的两大派别。但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剧却逐渐成为贵族宫廷节庆社交的装饰品,内容逐渐变得贫乏、空洞,形式也日益僵化。对阉人歌手的崇尚趋之若鹜。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舞台布景更是必不可少。到18世纪初,意大利正歌剧由于这些明显的弊端而遭到人们普遍的反感,开始走向衰败。18世纪的20—30年代,正当意大利正歌剧处于停滞衰退之时,欧洲各国出现了具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被称为“喜歌剧”。歌剧内容不再表现历史或神话的英雄,而是日常生活场景,表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剧情常是在大街上、花园里、农贸市场上展开。唱词都是用各国的民族方言,采用了生动活泼的对白与通俗流行的曲调。喜歌剧的出现给歌剧体裁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1、意大利喜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是从“幕间剧”发展而来的,“幕间剧”是在正歌剧的两幕之间演出的短小、诙谐的片断。早在17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就有一些喜剧性的幕间剧,幕间剧与正歌剧的情节毫无联系,常有一些恶作剧、诙谐的绕口令等。18世纪初,这些不同正歌剧幕间演出的喜剧场面开始被抽出来独立演出,它们规模较小,音乐幽默,成为“意大利喜歌剧”的原形。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是佩尔格莱西作曲的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剧情生动有趣:管家女仆塞比娜很想嫁给富有的单身汉主人贝尔托,为了当上女主人,塞比娜和男仆串通好,让男仆假扮成她的未婚夫前来求婚,从而引起主人贝尔托的妒忌。主人贝尔托很不愿失去可爱而精明的塞比娜,于是挽留她并向她求婚。音乐包括一首意大利序曲、5首咏叹调、宣叙调、2首二重唱,宣叙调半说半唱,近似于说话一般,咏叹调和二重唱诙谐俏皮、轻松活泼。2、法国喜歌剧17世纪末,巴黎的集市上就流行一种以喜剧性的对话、听众熟悉的民间流行歌舞曲调为主,掺杂着杂技、哑剧的表演形式,称为“集市剧”。后来就有了专门上演这种集市剧的大众剧院。集市剧是法国喜歌剧的前身。促使法国喜歌剧发展的,是18世纪50年代一批意大利喜歌剧演员来巴黎演出,从而引发的“喜歌剧之争”。意大利的喜歌剧演员上演了很多喜歌剧,其中包括佩尔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在抒情悲剧占据很大市场的法国,意大利喜歌剧由于其风格朴素、生动幽默、表现日常生活内容而引起很多法国人极大的兴趣。法国人把自己的抒情歌剧和意大利喜歌剧相比较,指出之间的优劣,从而导致两方卷入了“一场有关歌剧论战”。⊙一方以卢梭为代表,称为“百科全书派”,热情赞颂意大利歌剧的新鲜活力,尖锐批评法国歌剧的华而不实。⊙另一方就是反对者——贵族阶层,他们支持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维护法国的抒情悲剧传统。这场争论促进了法国喜歌剧的发展。从一般百姓到王室贵族对喜歌剧的爱好很快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作曲家都加入到创作法国喜歌剧的行列中,1762年,法国还建立了专门的喜歌剧院,上演了大量的新作品,逐渐形成了法国喜歌剧的音乐特点:不用宣叙调,有口语对白;主要是新创作的曲调;重视重唱和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和音乐描绘。3、德奥歌唱剧和英国民谣剧①德奥歌唱剧在17世纪末就曾得到过德奥民众喜爱的“歌唱剧”,到18世纪中叶开始兴盛起来。德奥歌唱剧是一种有说白的喜歌剧。德国北部的歌唱剧更多的是模仿法国喜歌剧或英国民谣剧;德国南部的歌唱剧与意大利喜歌剧的风格很接近,音乐既有对意大利咏叹调的模仿,也吸收了德国民歌和流行的曲调。②英国民谣剧和法国喜歌剧相似,是用英语作对白再加上通俗流行的曲调,曲调可以是民歌、城市小调、流行舞曲,甚至可以是意大利或法国歌剧中的旋律。亨德尔的歌剧《乞丐歌剧》就是这种“新形式的英国民谣剧”的代表作。英国意大利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剧照英国民谣剧《乞丐歌剧》剧照三、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提出的歌剧改革主张,矛头直接针对也是意大利正歌剧。格鲁克(Gluck,1714--1787)出生于德国的乡村埃勒斯巴赫。18岁时到布拉格学习音乐,得到洛布克维茨亲王的资助。1737年随亲王赴意大利学习创作意大利歌剧,了解了意大利正歌剧的传统程式与风格。1754—1770年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创作了许多法国式轻松的喜歌剧。后来随着学者和艺术家们卷入的“喜歌剧之争”,对意大利正歌剧必须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格鲁克对此早有共鸣,开始自己的歌剧改革实践。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他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他自己这样说:“在我着手写一部歌剧之前,我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忘掉我是一个音乐家。”当人们请求他在一份歌剧的总谱上再添加一首咏叹调时,他说:“一个音乐也不能加!这部歌剧的音乐味儿已经过分了!”他创作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和传统歌剧相比已大相径庭,原来由阉人歌手演唱的奥菲欧改由男高音担任,咏叹调优美简朴而符合剧情需要,不去迎合歌唱家的炫技兴趣。如其中的咏叹调“我失去了优丽狄茜”,曲调非常的朴实动人,对戏剧的表达极为贴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加强了宣叙调的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力,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合唱一直在意大利正歌剧中被忽视,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第一幕中牧人的合唱、第二幕中地狱的幽灵合唱等都是剧中的生动场面。▲芭蕾舞在格鲁克以前的歌剧中常和剧情相脱节,只追求视觉上的感官享受,甚至为了某一为舞蹈家的特长而临时添加一些特性舞。针对这一点,格鲁克认为舞蹈的表演必须要与剧情、人物和情感相符合一致,要与剧情发展有密切联系,不再为炫耀场景而随意添加。▲格鲁克把乐队的每个声部都记写得很清楚,代替了“数字低音”的写法。▲意大利正歌剧的序曲往往与剧情没什么关系,是孤立的,脱离剧情的整体构思,格鲁克认为歌剧的序曲应该来暗示剧情,使听众预先知道在他们眼前即将要展现的剧情性质,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四、前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的发展奏鸣曲和奏鸣曲式18世纪下半叶活跃于德、意、奥的一批作曲家,在古典奏鸣曲典范模式确立之前,为这种体裁和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在音乐专业术语中“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奏鸣曲”是一种体裁概念,16世纪时泛指各种器乐曲,到17世纪后半期专指多乐章形式的套曲,如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三重奏鸣曲等。奏鸣曲到前古典时期已渐趋成熟,有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强调乐章之间在调性、速度、情绪上的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奏鸣曲式”是一种曲式概念,是奏鸣曲体裁内部采用的结构曲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一般采用奏鸣曲式,其它各乐章也常使用奏鸣曲式或其它曲式。奏鸣曲作为一种体裁类型,经过了巴罗克时期的独奏奏鸣曲、三重奏鸣曲的发展,到前古典时期已趋向成熟。这一时期独奏奏鸣曲的代表作曲家是:C·P·E巴赫和D·阿尔贝蒂。1、C.P.E巴赫(CarlPhilippEmanuelBach1714—1788))⊙C.P.E巴赫是J.S巴赫的儿子,在普鲁士腓特列大帝的宫廷里任羽管键琴师,音乐史上称他叫“柏林巴赫”。▲在以C.P.E巴赫为代表的柏林作曲家的作品中,
本文标题: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8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