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从英汉互译看文化与翻译摘要:在英汉互译中,文化始终是翻译的一大障碍,对源语与译语文化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译作的好坏。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互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忽视文化对翻译的作用和影响,译文是绝不可能成功的。关键词:英汉互译;源语文化;译语文化;文化交流Abstract:InthetranslationofChinesetoEnglishandEnglishtoChinese,cultureisalwaysabigbarrierfortranlation.Thelevelofgraspofcultureoforiginallanguageandtargetlanguage,directlyinfluencesthequalityoftranlationworks.Translationisnotonlytheexchangeoftwolinguisticformsbuttheinteractionoftwocultures.Iftheinfluenceofculturetotranlationisneglected,thetranslationwon’tbesuccessful.Keywords: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originallanguageculture;targetlanguageculture;culturalexchange一、前言我国的翻译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历史上也出现了几次翻译高潮,而每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总是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的观念、方法、风格、标准都在改变、演进。如今翻译界对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问题越来越重视了。“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做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郭建中,2000)。张今先生曾给翻译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缺地从一种语言中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就是在进行两种文化的交流(王小凤,2004)。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谈到翻译,就必然会涉及到语言,语言是人们进行翻译的基本工具。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主要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交流、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包惠南,2001)何谓文化,不同的人给予它不同的定义。但归纳起来就是“文化是指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包惠南,2001)。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民族的人由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所受教育影响的不同,因此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特殊不同的一面。而这些不同的方面就是要在翻译中解决的文化问题。由于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身体体验,因而在对事物的看法上就会有不同的观点。人们常说,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说,那就更是如此了。一个人的语言无时无刻都在反映着他所在民族的文化。早在18世纪,伏尔泰在《论史诗》中就对西欧各主要民族的语言进行过比较,他写道:“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就像从他们的面孔的轮廓,他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马奇,1987)。每个民族的思维、心理都可能在他们语言的运作中反映出来。茅盾1954年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曾经指出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他说:“好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作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因此,对于一个译者来说,他除了要掌握本民族的文化外,还要深人了解、掌握译语民族的文化,从而使所议内容更忠实于原文。译者在翻译一些作品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源语中的文化渊源,并且考虑到这种文化内涵对于译语民族的人来说是否熟悉,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乔曾锐,2000)。如“东施效理”的英译,由于该成语典故性强,常常难为外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对它予以介绍是必要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的处理是Dongshi,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blindimitationwithludicrouseffect.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常使用直译另加注的办法,如“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是颦儿来葬花不成?因而又自笑到“若真是葬花,可谓是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红楼梦》第34回),其英译是“CanthisbeanotherabsurdmindcometoburyflowerslikeTaiyu?”hewonderedinsomeamusement.“Ifso,sheisDongshiimitatiingXishi,whichisno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Xishi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Dongshiwasa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s(Yang).中国由于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长幼尊卑分得很清楚,因此和英语比较起来,在谦词、称呼语上多了许多。如称别人的儿子、女儿为`令郎’、`令媛’、`贵千金’等,称目己的儿子、女儿为`犬子’、`小女’;称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称别人的家为`府’、`尊府’,称自己的家为`寒舍’,而英语中就没有如此多的与之相对应的词。因此在翻译时只要直译出其意即可。例如:贾珍感激不尽,说:“待服满,亲带小犬到府叩谢,”于是作别。((红楼梦》)这句话的英译为:CiliaChenthankedhimwarmlyandpromised,“WhenthemourningisoverIshallbringmyworthlesssontoyourhonorablemansiontokowtowhisthanks.”Andsotheyparted.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在对事物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因而由此产生不一样的联想意义。例如颜色,虽然东西方在对基本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大致是一样的,但有些还是有区别的。如:汉语中的“红”即英语中red的就并非是完全对应的。“红糖”在英语中是brownsugar,“红茶”是blacktea,“红榜”译为honorroll,“红豆”译为lovepea,“红运”译为goodluck,“红利”译为dividend等等;英语中的redruin指“火灾”,aredbattle指“血战”,redtape指“官僚作风”。英语中的绿色有多个引申义,而且英语中的绿色常用来表示“嫉妒、眼红”之意,在翻译时就应该注意。如:Alice’sgirlfriendsweregreenwithenvywhentheysawhernewdress.爱丽丝的女友们看到她的新装时,心中充满了嫉妒。千万不能译成“爱丽丝的女友们看到她的新装时,都嫉妒得发了绿。”同样,汉语中的“眼红”或“害了红眼病”翻译成英语时应译为greeneyed,绝不能译为redeyed。英语中绿色还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如greenhand表示“新手”,greenhom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或“新到一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例如:“Myeyes,howgreen!”exclaimmedtheyounggentleman.(C.Dickens,OliverTwist)“啊哟,多么幼稚!”小绅士喊道。YoucannotexpectMarytodobusinesswithsuchpeople.Sheisonlyeighteenandasgreenasgrass.你不能指望玛丽同这样的人做生意,她只有18岁,还毫无经验。三、翻译原则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Nida,1996)认为:“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了更多更严重的复杂情况。”因此,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准确而巧妙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因素,是保证成功的关键。不懂外语的人读文学译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译作来领略异域的文化。这从马恩著作里也可以看出来,“翻译的目的就是,使译文的读者或听者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概念,有时还要使读者或听者领略到或产生与原文所表露的相同的感情,由翻译的目的而产生的翻译的任务,就是把原作中表达的全部内容和风貌重新以译文语言的形式忠实地表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2003(3):34)。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只有这样,译语读者才能更多地了解译语文化,如果译者只一味追求使译语读者读来更畅通的效果,那就丧失了源语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于译语读者来说,读的也恰似于本族人所著的作品了。因此,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传真”,要真实地再现源语文化,在这里,我们就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一些译法作些比较,就能看出“文化传真”的重要性了。至于才子佳人等书。(曹雪芹)Asforbooksofthebeauty–and–talentedtype……(Yang)Andthe“boudoirromances”……(Hawkes)更有一种风月笔墨。Evenworsearethesewritersofthebreeze–and–moonlightschool……(Yang)Stillworseistheeroticnovel”……(Hawk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Yang)Manproposes,Goddisposes.(Hawkes)从以上几个译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这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句子时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源语中文化特色,而霍克斯采用的是意译的方法,虽然经过意译后译文读者更能接受,但是源语中蕴涵的文化特色却没有了。就拿最后一例来说,霍克斯用的是英语谚语来代替曹的那句话,但却把源语文化中的宗教色彩给改变了。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识。所以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时用直译的方法来传达这个文化信息。在翻译时遵循文化传真的原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必须“异化”,这是不可能的,但译者应在最大限度上“异化”,在读者能理解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传达出源语的文化,使译文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既然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交流,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即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更要熟悉两种文化,充分认识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对两种文化的了解、掌握去翻译。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如果译者对源语文化了解得不够,就很可能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并且给译语读者造成影响,如鼎鼎有名的翻译家赛珍珠(PearlBack)在翻译《水浒》中就犯了一个令人遗憾的错误。在第三十二回中有这么一句: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唱道:“放屁!放屁!”NowWuthePriestlongedmuchinhishearttoeatandsohowcouldhebewiningtolistentohisexplanation?Hebellowedfo
本文标题:文化与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2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