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沈阳工业博物馆观后感图文
走进中国首座工业博物馆车间、工厂,机床、马达、汽车,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词汇及实物在这里汇聚。令人都想看一看。来到这里。博物馆外观给人新的印象,钢架结构透着工业化的痕迹,是一座典型的现代派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富于动感,坚实的长方体建筑在向上高约上三分之一出突然向外张开,像坚定的V字,又像张开的双臂,为工业文明欢呼。沈阳铁西区素有“中国鲁尔”之称。中国工业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就是沈阳铁西区的北一马路和卫工街交叉处,由原铸造博物馆(沈阳铸造厂原址)改扩建而成。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是省市区政府联建的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的空白。2011年5月18日奠基开工,整体建筑采用新老建筑结合的方式。2012年5月18日博物馆一期开发通史、机床、铸造三个馆。二期有冶金馆、重装馆、汽车馆、机电馆、香港馆、车模馆、铁西馆七个馆,并且在完善展馆功能的基础上,开设餐饮、休闲、体验、互动等区域,2013年9月1日对外开放。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铜质浮雕,这个铜雕名为《铁流凝变》,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浮雕画面表现宽敞的车间、高高的塔罐群、轰鸣的机器、转动的齿轮、纵横交错的管线、飞溅的铁水、热情饱满、蓄势待发的工人等等,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以生产为背景,以工人群体为雕像,朝气蓬勃,栩栩如生。工业博物馆依托工业而生,仿佛铁块一般静默而饱蕴能量。所有这些元素均由中国第一包飞流直下的钢水流淌演变而成,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沈阳工业博物馆中国首个工业博物馆——沈阳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中国工业博物馆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目前有1300多件实体文物,上展文物7000多件,分别以文字、照片、实物和数据等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在展览馆,我近距离看到一枚与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样大的国徽,它直径2米,用特殊金属材料铸成,庄严神圣。当年,沈阳第一机床厂接到铸造国徽的任务,经过全厂员工的艰苦努力,于1950年10月陆续铸造出67枚国徽悬挂在国家政府部门和重要机关。其中,最大的一枚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历经6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熠熠闪光。在去往通史馆过厅的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工人组照。该馆要为工人立传,征集知名工人照片和简历,有尉风英、郭明义等2000张照片在博物馆展出漫步浏览了通史馆,展厅的门是用钢制的,上面有齿轮等工业时代典型的标志,中间有一条钢制的路,上面写着“走工业化”。厅里展览分为国内外两部分,国际部分做得好些,简洁明快,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重要历史和科技事件,表明工业化进程。展馆的三分之一介绍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历程。从工业前奏到蒸汽革命,从电气变革到微电子技术,尽囊展览中。虽然之前对这样一个过程大体上是了解的,但当一幅幅画面和一个个影响世界的名字都来自于欧洲和美国。再看占据展馆三分之二的中国工业历史,怎能不让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沈阳铁西区素有“中国鲁尔”之称。中国工业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就是沈阳铁西区的北一马路和卫工街交叉处,由原铸造博物馆(沈阳铸造厂原址)改扩建而成。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是省市区政府联建的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的空白。古代中国的四大发现给世界工业文明播撒了火种;鸦片战争的失败才让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了工业革命的厉害;旧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的军事与经济的掠夺下,也只能在风雨中飘摇;新中国的工业在“一五”和“二五”取得了进展与成绩的同时,人们的头脑就热了起来,接着又是一场浩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十年的工业发展与改革开放,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激发工业增长活力。从票证退出历史到汽车驶进家庭,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从家电升级换代到网络覆盖各地,科技型高新企业成为时尚。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连成为一体,世界缩小,地球成村,人类生活随之而变。未来蕴涵着机遇,明天充满挑战。中国工业化以其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又在人民的期盼中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期盼中国工业未来创造更多辉煌。最令人感叹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不像大多数博物馆那样是静止的展示,它“活”着!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的过程中,真正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参观“铸造馆”。一进到馆里,巨大的空间让我赞叹不已,视线顿时向上,几层楼高的厂房,向两面延伸,里面有巨大的罐子,走进这间老厂房改建的博物馆,一进门是一个50吨钢锭模模型,这是2002年沈阳铸造厂为韩国生产的当时国内同类模型中最大的钢锭模。工业博物馆观后感这个假期,我参观了中国工业展览馆,它位于沈阳市铁西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铜质浮雕,这个铜雕名为《铁流凝变》,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浮雕画面表现宽敞的车间、高高的塔罐群、轰鸣的机器、转动的齿轮、纵横交错的管线、飞溅的铁水、热情饱满、蓄势待发的工人等等,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以生产为背景,以工人群体为雕像,朝气蓬勃,栩栩如生。一进到馆里,巨大的空间让我赞叹不已,视线顿时向上,几层楼高的厂房,向两面延伸,里面有巨大的罐子,走进这间老厂房改建的博物馆,一进门是一个50吨钢锭模模型,这是2002年沈阳铸造厂为韩国生产的当时国内同类模型中最大的钢锭模。这个中空的圆柱形的大家伙立在门口,仿佛是个时光隧道的入口,把人们带进铁西的工业历史之中。巨人当年用过的焖火窑如今被改建成了小型的放映厅,一架老式的钢琴和呈弧形的铸造模件充当的座椅,一个窑内坐二三十人是不成问题的。多少让这里冷冰冰的钢铁工业气息,沾染上很多艺术的气质,感受在历史中定格的工业文化。整个空间黑洞洞的。过了前面一个小门,视线被再一次扩展,里面更加开阔,从右首开始介绍铸造馆为主的铸造内涵。进入这里,仿佛是跨进一条源远流长的工业长河,会品味出那些鲜为人知的铸造工业文化,以及在这方土地积淀百年中国现代史上风云激荡的工业文明。参观时空画廊,亲身体验从铁水浇铸成各种形体的演变进程。博物馆还用大量的实物、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再现铸造厂七大造型工艺流程及车间工人生产劳动的场景。其实这就是原来的沈阳铸造厂的一个车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变成了博物馆。这倒是符合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把一些工业遗迹变成工业遗产,保留下来供人参观,德国的鲁尔区也是这么做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大工业时代的化石。当年的一间旧厂房,如今却成了文物,工业文明的痕迹在铁西甚至沈阳,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沈阳工业博物馆观后感沈阳铁西区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工业遗存非常丰富,跨越了日伪统治、解放战争、国家“一五”“二五”等近百年的历史时期,承载了沈阳工业大部分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专门有一个《铁西馆》,再现了铁西百年工业发展历程。当那些在记忆中的“永久”等各种自行车、缝纫机、上海牌手表、海鸥、凤凰120方盒子照相机出现在眼前时,仿佛搭乘着“时光穿梭机”让时间倒回了四十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结婚都需要的,我家也有这几种东西,120方盒子照相机和放大机就摆在我的书房,它让我的家庭风光化瞬间为永恒。这里还有新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沈阳工人住宅楼群,“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当时人们对工人村的生动描述。在铁西馆,人们走进工人村“样板房”,复原场景中摆放的二八自行车、旧式收音机、老式立柜、友谊雪花膏、带喜字的大茶杯、脸盆…两个小时在博物馆内的走马观花参观,仿佛跨过了几百年,只能让我与中国工业的历史匆匆走过。回首博物馆大厅的浮雕,那炼钢炉在工人坚毅目光、果敢手势的指挥下,倾泻而出,喷涌而来的气势,可能在年轻人看来有些过时,但对于我曾经当过工人,熟悉工厂,倾听过马达轰鸣,现在年过花甲的人来说,那钢水所象征的意义是凤凰涅盘的壮美,是产业工人一往无前的精神凯旋。这座别样的博物馆,有着别样的美丽
本文标题:沈阳工业博物馆观后感图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5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