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国学源流之经史子集概要
国学源流之经史子集概要2019年人文素质教育讲座2019年5月讲义下载地址账号:xdzy2019126•密码:20192019国学的几种含义•国学指国家学府,即古代中国、朝鲜的中央学府,为官学体系的最高学府。虞之上庠,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隋后之国子监,皆为国学。•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先生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固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的定义•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传统国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即汉(Han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郑默《中经》,荀勖《中经薄》首倡四部分类法),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经•什么是“经”?《说文解字》云:“经,织也。”《玉篇》云:“经纬以成缯布也。”经的最初意义,原来是指“织物的经纬线”而言,织物而没有经纬线就不能成缯布。推之于治国平天下,须立一个纲领,行事便有条理,犹如织布须有经纬线,因此“以经纬成缯布”之说,便借为“经纶天下”之意。《易经·屯卦》:“君子以经纶”,就是由经纬借为经纶的例证。•又按《周礼·天官·太宰》说:“以经邦国。”注曰:“经,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经作法解,凡古代圣哲言行政教之载于典籍,其能垂训诫而作法则,便尊称为“经”。王逸注《离骚》说:“经,径也;如路径无所不通,可常用也。”故经之为义,经之为书,可以“示人以修身、处世、治国、施政的大道,常用之而无所不通了。”•“经名”的来源•经的名称始见于《国语》,“挟经秉抱”。《孝经·锡命决》引孔子话云:“吾志在《春秋》,而行在《孝经》”,这是纬书中始称“经”名。后世所谓“六经”的名称,大概来自于《庄子·天运篇》,其云:“丘治《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由上可知,称“经”先秦早已有之。•《礼记》有“崇‘四术’以教士”的说法。四术即《诗》、《书》、《礼》、《乐》。先王以此四者设教由来已久。有人认为,《易》常用于卜筮,然其道理过于精微,非初学者所能通晓。《春秋》虽为史事记载,但其“策书”性质藏于秘府不为常人所窥。直到韩宣子到了鲁国才看到《易象》、《春秋》。故先秦时期六经并未为诸国所备。这是古人以四术作为四经的一种说法。•西汉扬雄《法言》仅说五经,而不称四经或六经。其言“说天者莫辨乎《易》,说事者莫辨乎《书》,说体者莫辨乎《礼》,说志者莫辨乎《诗》,说礼者莫辨乎《春秋》”。这是因为经秦始皇焚书后,《乐经》早已亡佚,故扬雄略而不提,只称五经。班固在《白虎通•五经论》中说:“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于上相类。显然,四术加上《易》而称五经。•“经目”的递增•从上可见,有《礼经》的四术,《庄子•天运篇》的六经,《法言》、《白虎通》的五经等说法。显然出于各种原因,对经目范围的见解各有不同。到后世呈不断增加之势,有七经、九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十三经、十四经等多种名目。•(1)七经。《后汉书》注七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及《论语》。宋刘敞有《七经小传》,以《尚书》、《毛诗》(毛苌所传,称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论语》为七经。清代有康熙《御纂七经》,指《易》、《书》、《诗》、《春秋》和“三礼”等七种。•(2)九经。唐时所立学官,以《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榖)梁传》为九经。一说是:《易》、《诗》、《书》、《礼》、《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周礼》为九经。•(3)十经。《宋书•百官志》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论语》和《孝经》各为一经,共计十经。•(4)十一经。将十三经除去《论语》、《孟子》便为十一经。因宋儒将《论语》、《孟子》列入《四书》的缘故。•(5)十二经。《庄子•天道篇》有“翻十二经以说”之言,即在《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以外,又加上“六纬”,合成十二经。•(6)十三经。这是说在《易》、《诗》、《书》、“三礼”、“三传”上,再加上《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四书,便成为十三经。此说成为近世以来公认的标准。•(7)十四经。后人于十三经之末加上《大戴礼记》,合称为十四经。•总上,各种不同经目的说法可总括为,凡是列入经类的,不外乎“五常”之道和“六艺”之文罢了。•经书的内容•经书所及范围极其广大,凡我国古来一切天地人文、学术、政教等,包揽无余。引《史记》和《淮南子》中的两段话以说明经书的大概内容。•《史记》云:“《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纪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生,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淮南子》云:“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旁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讥辨义者,《春秋》之靡也。”,•《史记》说明了各种经书的特长及其致用之方;《淮南子》则点明各种经书感化人文之德。它们把经书内容言简意赅说出。•经书实际上开后世一切文体的先河。论、辩、说、解、序、跋等体,是《易》统其首;诏、策、章、奏、表、启等体,事《书》发其源;辞、赋、颂、赞、诗、歌等体,是《诗》立其本;铭、诔、箴、规、祝、祭等体,是《礼》总其端;纪、传、移、檄、关、牒等体,是《春秋》为其根。故文体的种类,虽支衍蕃生,归其大要,都是宗于经书的。故《文心雕龙•宗经篇》有云:•故文能宗经,体有六艺: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轻,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华,六则文丽而不淫,以为禀经制式,酌雅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经书为中国后世一切学术所宗•经书的文字,体大精深,无美不备,为中国后世一切学术之依归。先秦中国学术极其昌盛,究其实质,十有八九根源于经书如孔子手订六经,确立六艺经典,其学正奠基于经书;老子讲阴阳变化之道,庄子列子学说托于寓言假象,他们都根之于《易》教;邹衍、关尹子好推演五行,其学术根之于《书》教;管仲、商鞅法制,意在创制国家的政典,根之于《礼》教;申不害、韩非的刑名旨在归正赏罚的措施,根之于《春秋》之教。观之于杨朱、墨翟、苏秦、张仪、孙武等等之学,诉诸九流之分,西汉《七录》之叙,辨别原委归纳旨趣,无不有源于经书,可谓,经书遗脉。•经书不但为先秦诸子一切学术之本,后世莫不取法于经书。如韩愈有言“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又言“《周诰》、《殷盘》诘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芭”;柳宗元说“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这些都是古人治学所言根源于经书的至理名言所在。十三经最完善的注疏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榖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史•史与史学的来源•史是什么?《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玉篇》曰:
本文标题:国学源流之经史子集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7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