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2000-2010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真题总结(考过必备)
1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婴儿依恋答:婴儿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主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依恋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元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和特殊情感联结阶段。2.测验项目的区分度答:测验项目的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区分度通常以被试在每个题目上的反应与其效标资料的相关或每个试题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为指标。若项目区分度高,则能力强、水平高的被试得分高,能力弱、水平低的被试得分低,否则就没有区分度。区分度的值具有相对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区分度的值不同;②用相关法计算的区分度值受样本大小影响;③用两个极端组通过率的差异作为区分度的指标,其值受分组标准的影响;④区分度值的大小与样本的同质性有关。3.区间估计答:区间估计是指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区间范围的参数估计的一种形式。它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虽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等于什么,但能指出未知总体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区间估计在点估计的基础上,不仅给出一个估计的范围,使总体参数包含在这个范围之内,而且还能给出估计精度并说明估计结果的有把握的程度。4.被试间设计答:被试间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即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自变量水平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由于被试是随机取样并随机安排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的,因而也称完全随机化设计;各实验处理组之间没有相关,因而也称独立样本设计。被试间设计的主要类型有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和所罗门四组设计等。被试间设计的数据统计方法通常是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或方差分析。5.学习的迁移答: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中。人们日常所说的举一反兰、触类旁通,事实上都是对学习迁移现象的一种描述。学习迁移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6.语言表征答:语言表征是指语言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存储形式,它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形式表征指语言符号在记忆中存贮与提取的方式,它可以区分为正字法表征、语音表征和语义/句法表征等三种方式。语义表征有两种结构,一种是按层次一网络的方式进行语义表征,2一种是按激活扩散网络的方式进行语义表征,这种表征强调一个语义单元与另一个语义单元之间的关系,随着单元数量的增多,网络的范围将不断扩大。7.先行组织者答: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型材料。它可以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像,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其抽象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必将要学习的心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加具体和更加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8.去个性化答:去个性化的概念是由费斯廷格于1952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9.β错误答:β错误是指在零假设H。本来不真的情况下,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落入接受域而接受H。犯的错误。β错误是假设检验的术语,与α错误相对,亦称纳伪错误、第E型错误\第二类错误。β不能预先确定,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参数的实际值与假设值之间的距离越大,β值越小;α值越大,β值越小。在实际情况中,需要在规定α的同时,减小β值,通常靠增加样本容量来实现。10.元记忆答: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元记忆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控、和元记忆体验,其中元记忆知识又包括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它的主要表现是确定学习或识记的目标和计划,确定学习的时间分配,选择加工策略,启动、继续或终止识记或提取过程等。元记忆技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主要随语义记忆的发展而逐渐提高。11.守恒答:守恒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它是指个体对物体在形态、形状、排列方式、量度等性质上发生改变而实质不变情况下仍知觉为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守恒主要包括液体守恒、数量守恒、物质守恒、重量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等。皮亚杰认为,守恒一般到具体运算阶段才出现,它是该阶段的重要标志。12.分半信度答:分半信度是测验信度的一种,是指在测验没有复本且只能实施一次的情况下,采用分半法(常为奇偶分半法)估计得到的信度系数。分半信度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测验题目分成对等3的两半,根据各人在这两半测验的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作为信度的指标。把测验分成两半相当于在最短时距施测了两个平行测验,这样就考察了两半题目之间的一致性,所以分半信度又叫做内部一致性系数。13.项目特征曲线答:项目特征曲线是表示项目反应与效标或测验总分基本关系的图像形式,是项目分数对于能力分数的回归线。项目特征曲线描述了效标分数不同的受测者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如果该项目的通过率在效标分数的低端很低,在效标分数的高端很高,说明这个项目对于不同水平的受测者有较高的区分度。一般说来,曲线坡度越陡,鉴别能力越好,预测的误差越小。当坡度为90°时,区分度为1~∞(最高),当坡度为0°时,区分度为0。14.定势答:定势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它是活动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由重复某种习惯性的态度、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时产生的。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因素,在多次重复某种解题方式的条件下,被试形成了一种解题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因而干扰了更灵活地解决问题;有时定势也能帮助或易化人的解题活动。定势常常是意识不到的,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15.测定系数答:测定系数是变量间共变程度的度量指标,表示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被回归平方和解释了的比例。测定系数越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若比率为1,则表明总平方和全由回归方程所决定,回归效果极住。若比率接近0,效果正好相反。因此在判断回归方程是否有意义时,不仅要看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更要看测定系数是否足够大。16.评分者信度答: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评阅测验卷之后考察各位评分者评分间一致性程度的指标。它是测验信度的一种,具体做法是随机抽取若干份试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评分者独立评分,然后计算每份试卷所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评分者信度。计算相关系数可以用积差相关方法,也可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方法,若有多位评分者则常用肯德尔和谐系数作为评分者信度的估计。为提高评分者信度,可在评分前对评分者进行训练,当评分者信度达到0.90以上时,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17.测验的标准化答:测验的标准化是指心理测量中为减少误差,控制元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而建立标准和常模,统一实测程序和记分程序从而可以得到可靠结果的过程。测验的标准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测验内容标准化。这是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指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题日,否则无法比较。②施测程序标准化。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等。③评分标准化。应该客观评分,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把分数的差异完全归诸于受测者的差异。④常模。根据常模对分数进行的解释也要求标准化。418.顺应答: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机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顺应是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之一,顺应过程对主体智力结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正。例如,儿童通过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这就是顺应,这时儿童的智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19.替代强化答:替代强化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从而增强自己的此种行为的现象。替代强化对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不同的功能。1)信息功能2)动机功能3)情绪学习功能4)评价功能5)感应功能20.概念形成答:概念形成是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力争中独立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涉及到抽象,概括和辨别集中思维活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与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两个方面。21.归因答:归因是个人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将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或某事件的发生归属于某种原因的过程。归因通常可分成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前者将行为归结于行为者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影响等。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同样的作用。22.最近发展区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具体的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凭借成人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它表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概念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儿童的现有水平,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潜能和可以达到的水平,并帮助每个儿童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明了儿童应在各自的现有发展水平上进一步发展潜能,强调了教师和成人的指导作用。23.回归系数答:回归系数是线性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回归系数是回归方程中,自变量x对因变量y变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回归系数指当x变化一个单位,y变量将变化b个单位。24.概念的同化答:概念同化指的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过程。525.去个性化答:去个性化的概念是由费斯廷格于1952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26.刻板印象答: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先入为主、难以改变的看法。例如,在人的自然特征方面,人们比较系统的观念是同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将人进行分类。当人们将某一个人归入其中某一个类别的时候,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些特征,人们对这个人所作的行为反应,也会直接以这些观念为根据。27.常模答:常模指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大的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常模是参照标准的一种,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就是常模。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可用于评价受测者该项测验成绩的标准。根据测验适用的对象团体,可分为全国常模、特殊团体常模、地区常模、学校常模等。常模的可信度取决于常模团体的代表性、新近性和适切性。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常用的有年龄常模和年级常模两种。按不同年龄阶段制定的各年龄阶段的常模,多为智力测验所采
本文标题:2000-2010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真题总结(考过必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5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