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学语文高职版课件-第二十四课-项羽本纪赞
第二十四课项羽本纪赞司马迁导入新课•《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记载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项羽本纪赞》《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太史公书”•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项羽项羽项羽项羽项羽题解•这是《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但司马迁没有看到项羽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分封诸王侯所造成的天下分裂局面,背离历史前进的方向。相反,却把“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作为项羽的功绩加以肯定,这正反映了司马迁的局限性。翻译•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为什么兴起得如此迅猛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拥而起,互相兼并争斗,多得难以计算。然而项羽没有尺寸土地,他趁秦末大乱形势从民间兴起,翻译•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来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分割天下的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号称为“霸王”,他的霸主地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还不曾有过像他这样的人物。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地而回东方,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等到失去拥护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翻译•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自己也死于东城,仍不省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辩解,难道不荒谬吗?结构层次•第一层:(开头至“何兴之暴也”为第一层)首先表达作者总的感情态度。•第二层:(从第一层之后至“未尝有也。”)这一层是讲项羽的功绩。•第三层:(余下为第三层)讲项羽的问题。问题涉及到项羽的性格、人品、政策等多方面。分析课文•第一层用“吾闻”、“又闻”,这是听说的,显示作者并不相信。•暗示:因为太残暴,终必失败。•第二层写了项羽灭秦之功,终究可嘉。接着写项羽的接连失策。•热情赞赏他反抗报秦的战绩,同时也对她的失败表示惋惜。分析课文•1.对项羽的功绩故事,只是客观的记述,“非所谓作也”,即并没见“热情歌颂”之意。•2.以对比的方式,写项羽白手起家,到成为“近古以来未偿有也”的人物,看似赞颂,实际仍是对其“暴发”的一种不可理解的感慨。分析课文•这是前两层文字的落脚点。细审原意,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对项羽其兴也暴,其亡也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考察,其结论为“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这段文字是对《项羽本纪》的总结,深刻批评了项羽不懂“霸王”之道,以致身败名裂而不悟。分析课文•楚汉之争时,项羽不用贤能之士,刚愎自用,迷信武力,缺乏自知之明,造成许多过失,却将失败归于天意。总结•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本文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谢谢!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高职版课件-第二十四课-项羽本纪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3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