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半浦古村简介、家史、历史发展史抄稿半浦村地处在宁波市西北部,南邻姚江,位于鄞州梁山伯庙西南边和玉佛寺隔江相望,西临河姆渡,北面与文化古县慈城及保国寺相距不到15公里,杭甬铁路和高速公路近在咫尺,公共汽车334路停靠半浦,水路交通也十分方便,新造了村办公楼及联合公园,村办公楼配有电话、手机、电脑、传真,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半浦村现有耕田面积2250亩,总面积3700亩,常驻人口约1320人,暂住户300余人,姚江塘坝3000米,以种植水稻为主;村办企业与个私企业也初具规模,例如:东港福利厂免税单位、服装针织厂、电机厂、温度表厂、渡船;村农副产品极为丰富,橘子、桃子、猪、鸡、鹅、鸭、龙虾及农家乐等年产值近千万元;新农村建设,条条水泥路铺到家门口,保护环境,种植花木,均有专人管理,村集体可用资金约70万元,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与过去村富民穷相比,现在好比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村民新房建造年年有,半浦村规划将建设成一个典型的古村小城市。半浦村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郑姓原是半浦主姓,后来周姓、孙姓,以及越来越多姓氏涌入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姓氏的村落。半浦原叫灌浦,1950年隶属慈溪城关区半浦,成立半浦农会互助组;1954年隶属余姚陆埠区半浦,成立半浦初级社和高级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1960年隶属宁波地区,为余姚乍山乡半浦人民公社。余姚县1949年5月23日解放、慈溪县慈城1949年5月24日解放。半浦村自建村起共有10任支部书记:曹忠甫、姚根来、庄阿丁、马仁兴、胡兴云、张甫根、朱双喜、徐国强、郑祥贵、徐国平。半浦村共有党员41个,联队长8个,新老干部23个,每年村都召开坐谈会、茶话会,使半浦村得到不断发展;半浦村可谓是名人辈出,名房古迹,高官富商,举不胜举。半浦出过郑性副宰相,林则徐也是半浦女婿,古时一个祠堂就曾出过4、5个进士,现在名人也出过不少。村中保存着许多古建筑群,例如:百年渡口,至今还保存灯柱,灯柱上有灯座,过去在渡人时,可投入油灯照明过渡。据说古时渡口两岸都有灯柱;经历百年的风雨洗礼的石柱天灯是一座高3米,柱宽3x4米。这里古称半浦渡头、渡口,旧衙门牌号称灌江路;清朝嘉庆16年在衙东首建三景阁;民国期由郑、孙2家居民为购买方便开办集市;当时渡口左右半公里极为兴盛,石料厂、中药店、新货、木材店、米厂、榨油厂、水产店及服装鞋店、小饭店等等成了渡头一条街,就连鄞西附近村民、四明山区人们都来此赶集,当时十分火热,成为远近有名的集市,一直到1989年。1946年11月5日下午1时,第四次摆渡过江时,乘客全部落水,当时救起十余人,共有30余人落难。300多年前,郑姓亲自到余姚黄竹浦把黄宗义(郑梁先生)的著作用船送到半浦,后来郑凑,郑梁等人建成了二个老阁,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二老阁经历了300年历史之久,其在我国当时古代藏书楼中是极为罕见的,后来为纪念郑凑和黄宗义这两老人,故称二老阁。黄宗义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二老阁始建于1721年,1723年完工。二老阁曾经三次遭遇火灾,旁边原有二老堂,是一幢二层建筑,阁前有明堂,阁后有清池,围墙北面建有一个亭,旁边竹木花开。二老阁共收藏了5万卷书,其中郑凑2万卷书,黄宗义3万卷书。数年后这批书籍由慈溪冯氏醉经阁收藏,后来传来传去,到了镇海人倪椿如手中,倪氏家住在宁波江北岸扬善路,最终在解放初期本批书籍部份毁于火灾。1943年在郑氏后人郑志远、郑怀玉、郑荣祖这一代,摇摇欲坠的二老阁藏书楼逐渐消失,可能今天的宁波天一阁中还有半浦二老阁的书。据说林则徐是半浦义庄宅公的女婿,每次一来就到半浦九房后面喝茶。那时道光皇帝把林则徐调往浙江镇海,曾任总督和巡抚二十余年,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辞归故里,归于潮州善宁。林则徐夫人,郑氏夫人,生有三个儿子。“半浦大地方,三庙六祠堂,地主楼阁烧蹄膀,农民喝粥汤”。三庙:前安仁庙、后安仁庙、三星阁庙;六个祠堂:周家祠堂、老祠堂、挨坝祠堂、孝祠堂、小祠堂、八忠祠堂。现在前安仁庙经个人集资已重建好了,三星阁庙没有用,老安仁庙,曾是群众重要活动场所之一,但年久失修,现已属危房,现已申请对安仁庙进行维修,报告已送交各级领导,包括市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领导。郑毓字秀甫,自号安红居士,牌梁表明是同治年造,后经方姓父子二人资助重修;老安仁庙菩萨,是个老爷菩萨,大小娘娘,是二个兄弟分开。前安仁庙大的,老安仁庙小,从家谱可以看到庙边第中什郑子王伏他的六代是郑希贤,就住在庙边。子孙繁衍,搬到红庙后面,现在半浦希贤房,寺庙也是由族长处理,族务执行族规的衙门。庙是神,寺是佛。六个祠堂,这有周家祠堂(慈城边上也有一个周家祠堂),没有郑家祠堂。在距今270多年前的清朝时代的1726年,周的祖先是一个铜匠师傅,来到半浦做生意,看到半浦好,就在半浦建造了不少周家房子,还建了一个祠堂。这在当时的财力与地位是可以想像的,周家祠堂,庄严神圣。它即是既族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它又是村落自治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保障村落社会稳定的措施之一。同样听说周信芳同族,周信芳应到江苏清江浦,七岁开始演戏,一九七五年8月8日,于华山医院逝世。周家祠堂是浙江江南第一大祠堂,可是由于年久失修,严重破损,在村里领导生产队长、老年协会、文保员等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新来的戴副区长和镇长两级文保领导等支持下资助150万元进行修缮,周家祠堂才恢复原样,美观大方。已变文化宫,半浦有了各种活动场所。孙家老板孙衡甫,横铺石板半浦与慈城,孙衡甫是慈溪半浦人,清光绪年2月11日(1875年3月28日)出生于半浦村的一个贫寒的家庭,排行第五,是孝子。在1906年,他从宁波一家烟行学徒开始,最后成为了有名的金融家,有了钱没有忘记家乡。1926年开始决定修路,治水。他修建一条自半浦到慈城长约十里的石板路及所有桥梁,这条路每块石板规格宽0.6米,1-2米间隔,其中建有半浦三元桥,建时由孙衡甫一个管家负责,后来桥造好,管家把自己的名刻上桥上叫三元桥,还有好几个凉亭,另一条路原计划从半浦修建到裘市,后来因为有人阻止,裘市老板自己修路,把路修到小西坝,并在小西坝修一凉亭叫八脚凉亭,以便人歇脚,都是砖头路。据当年老辈回忆,半浦渡口渡船,有资购置40吨钢质双层可乘百余人的轮船一艘,从半浦到新江桥西边,船名叫“新同兴”。在兴修水陆通道的同时,半浦小学也开始建造,这些装备条件在当时算得上一流,西洋式小学,校内花园面积190平方,1922年建的民国时期,有校旗,校歌,腰鼓队,有铜做大钟,上下课用。就是从半浦小学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毕业后奔向国内外。希望学子们不忘母校,能回家乡来看一看走一走。学校至今共有十任校长:金志明,张立卿,桂剑白,李世纪,邵益芬,王克芬、胡兆能,陆金松等等。校外有操场,校内有石碑(1公尺X1.8米),小的时候用铅笔慢慢临癦,还可把字印出来了,孙老板做了好多好事,这里就不一一多不写了。孙老板是第一代的宁波帮,也是我们半浦帮主要人员之一,这位著名的金融家,这位爱中华,爱故乡的高界人士,值得我们家乡人民纪念。学习他的创业精神,学习他的热爱故乡人民的造福精神,我们将世世代代不会忘记他为家乡做好事。现在孙家房子已有143年多的历史了,房子占地3900平米,1960年半浦人民公社就设在此处。孙家的下一代有孙子孙可钦,孙媳洪靓秋、孙联章。孙女孙维琦,1945年1月26日逝世于上海,享年70岁,墓地就在在鄞县岐山头,距半浦3个小时的来回。四个第三个头----一校----一坝----一洋房,半浦渡头,张家河头,义庄道头,中书第进士第,解元第,韩林第,半浦小学,挨坝,小洋房(半浦卫生院内)。四个第区还有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中书第,高墙厚实,外墙上有大门两扇,二十多个天井,走廊,青石板加青砖墙,台阶极大,所建府邸极为气派。所以若要知道中书第主人,需要了解唐宋元明清的一些官员住的地方,或是富商住的地方与其个人财产。200多年历史的房屋,二个大门三井式房屋、约4560平方。南宋时,中书省参加正书是副宰相,正二品到四品,七品,总的来说,从宋至清,在行政机构驻的,就是说现在政府办公的地方。另有三个茅屋现在不存在了。“十二门头瞭望台,九间头里太和堂,二浦六斗围村庄,六只碾子日夜忙。”半浦村过去吃饭的米、谷子是用牛拉碾子,碾出来的。原半浦有三个自然村,茶栈在西村,以前的茶栈主人在1951年前搬到外省去了,现在的是在51年后进来的,是买茶的地方。茶商,有报纸记载,茶楼主人姓郑,祖辈是四品官,是史辈曾代表皇上到国外做茶叶生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外贸,他们的后辈可能去别省较多。是德辈茶楼屋堂厅有喜报、官报,十二门头,益串门头,老门头,花门头,大小门头,藏进门头,河沿门头,路进门头,朱兆门头,朝北门头,四扇门头,框式门头,五大屋:上新屋、下新屋、前新屋、大屋、仓屋,十大房:二房、老房、后老房、九房、希贤房、谷厢房、十六房、前八房、后八房、槽房。在1536年前后建了右启堂,复训堂。2005年8月半浦村被列入宁波市江北区唯一的历史文化农村,在文革期间,曾遭受严重破坏,损失很多古迹,目前区文广局保存近24个文物保护点,相当珍贵。这有好多文化遗产和非文化遗产,有半浦郑家的家谱24件,是民国时期抄的,保存的较好,是一个祠堂的,其他几个祠堂都分散了,听说北京也有,同时也有梅调丁石牌提词,围墙刻的校石牌、义渡石牌、石人石马、存在的东西,农民种田用的东西,吃的用的东西,也有半浦旱地称呼,文山根石人石马、鸟屋坟、花姆、大姆、弄立、后庄、义庄、雅宜庵、大屋坟、花厅、王屋、包屋、张家甫、潺头浦,天水井、池、树、沙伯树,由于村比较大,河、桥等等也有好多没有统计。在慈城古县城、半浦古村保护和杭州湾大通车,凤凰集团、投诚公司的推动下,在1994年6月30日,宁波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保护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和特色,特别文化遗产,这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半浦村在徐国平书记带领下,会迎来跨越的发展和最佳机遇。发展生产,发展旅游,新农村改造,创立符合党的政策前提下的新模式,半浦人民希望,下半年运河码头在半浦将要落成,为建设古村,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我们所有的半浦人、知青人,半浦学校毕业的人,都来关心家乡,出钱出力,挖掘半浦的历史,使之成为我们半浦人精神家园,为慈城作为中国历史名镇与我们半浦宁波市名村相配套做出贡献。我是看到、听到、知道的写的,没有很好的考证。因为文化水平低请谅解。半浦业务文保员姚德来联系电话:13326129967三庙六祠堂,地主楼阁烧蹄膀,农民喝粥汤”。三庙:前安仁庙、后安仁庙、三星阁庙;六个祠堂:周家祠堂、老祠堂、挨坝祠堂、孝祠堂、小祠堂、八忠祠堂。四个第三个头----一校----一坝----一洋房,半浦渡头,张家河头,义庄道头,中书第进士第,解元第,韩林第,半浦小学,挨坝,小洋房(半浦卫生院内)。“十二门头瞭望台,九间头里太和堂,二浦六斗围村庄,六只碾子日夜忙。”半浦村过去吃饭的米、谷子是用牛拉碾子,碾出来的。原半浦有三个自然村,茶栈在西村,以前的茶栈主人在1951年前搬到外省去了,现在的是在51年后进来的,是买茶的地方。茶商,有报纸记载,茶楼主人姓郑,祖辈是四品官,是史辈曾代表皇上到国外做茶叶生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外贸,他们的后辈可能去别省较多。是德辈茶楼屋堂厅有喜报、官报,十二门头,益串门头,老门头,花门头,大小门头,藏进门头,河沿门头,路进门头,朱兆门头,朝北门头,四扇门头,框式门头,五大屋:上新屋、下新屋、前新屋、大屋、仓屋,十大房:二房、老房、后老房、九房、希贤房、谷厢房、十六房、前八房、后八房、槽房。在1536年前后建了右启堂,复训堂。有半浦郑家的家谱24件,是民国时期抄的,保存的较好,是一个祠堂的,其他几个祠堂都分散了,听说北京也有,同时也有梅调丁石牌提词,围墙刻的校石牌、义渡石牌、石人石马、存在的东西,农民种田用的东西,吃的用的东西,也有半浦旱地称呼,文山根石人石马、鸟屋坟、花姆、大姆、弄立、后庄、义庄、雅宜庵、大屋坟、花厅、王屋、包屋、张家甫、潺头浦,天水井
本文标题:半浦村村史、家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0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