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同济:上海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规划页
同济:上海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规划页规划方案纲要:一、现状背景分析二、规划总则三、需求预测四、总体布局五、专项规划六、地下空间竖向控制规划七、节点详细规划八、规划实施措施九、附则区位条件北外滩区域,地处上海市城区的中心部位,位于虹口区的东南部,与外滩地区接壤,并与浦东陆家嘴地区遥相呼应。与外滩、浦东陆家嘴CBD地区形成上海的“黄金三角”,是虹口区最具景观资源和商业、办公、经济较为发达区域,也是虹口重点发展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规划范围北外滩地下空间规划范围东起大连路、秦皇岛路,西至吴淞路,南起黄浦江、苏州河,北邻东长治路、长阳路,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400米,规划用地面积约134公顷,岸线长度约为3公里。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地下利用重点区域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本规划中,东起大连路、秦皇岛路,西至河南北路,南起黄浦江、苏州河,北邻周家嘴路做为研究范围,针对人防做了细致的分析。重点地区集中国客中心和白玉兰地块以及公平路公交综合体,主要以航运商业为主,结合本区内4个轨道交通站点开发配合地下商业开发。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土地使用现状地下空间现状分布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公交现状分析客流主要集中在东西向的长治路、长阳路、大名路、杨树浦路等道路上,上下班高峰时段形成拥挤.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人防现状分析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道路系统规划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存在问题1.道路交通地区内道路宽度小,且畸形交叉口比较多,道路通行不畅,影响了路网功能的发挥;道路网功能不完善,迫使大量的交通集中在干路上,造成干路上交通压力巨大,高峰小时道路上交通堵塞严重;另外由于地形因素,通向市中心的过境交通主要集中于长治路、大名路这两条东西线道路上,形成较大的道路流量,从而造成高峰时段交通阻塞;本地区与周边地区交通联系不便捷,交通手段单一,道路上早晚交通“潮汐”现象严重,苏州河桥梁成为交通“蜂腰”。另外,大连路隧道的开通引入了大量的车流,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该区域的交通负担,尤其是过境交通;对道路交通的管理明显不足,尤其是非机动车的行驶和停放,导致了机非混行严重,相互干扰,非机动车随意停放,占用人行道和车道,甚至出现了机非人混行的状况;机动车停车设施存在较大的缺口,造成了车辆不得不占用道路空间来停放,加深了已有的交通矛盾,对动态交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存在问题2.公共交通地铁车站与公交线路换乘枢纽没有综合地进行整合设计,系统地规划大流量集中人流的集散。客流主要集中在东西向的长治路、长阳路、大名路、杨树浦路等道路上,上下班高峰时段形成拥挤。3.商业及商办环境公平路—大连路区域以提篮桥为中心,历史上曾经有过商业发达、店家云集的景象,近年来商业逐渐萎缩,形式以底层沿街零星店铺为主,未能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氛围,无法吸引客流;未能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历史资源来提升区域内商办的品味。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存在问题4.公共开放空间旧城区公共绿地缺少,且已有的公共开放空间品味不高,缺乏吸引力;黄浦江岸线基本被码头、仓库所占用,缺少生活岸线,没有很好地利用临江生态环境,创造宜人的滨水公共开敞空间。人行道狭窄,且部分为非机动车停车所占用,再加上两侧建筑无退界,缺少供人流停驻、休息的公共空间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目前在利用的地下空间多为人防设施及多层、高层建筑地下室,主要用途是地下车库、物资库、设备房、商业等,开发利用规模较小,用途比较简单,并且没有形成地下空间系统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地块功能分析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保护建筑分布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北外滩很多建筑被列入上海市保护和优秀近代建筑。如沿江的俄罗斯领事馆、上海大厦、浦江饭店和提蓝桥风貌保护区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轨道交通设施图规划区域内的地铁有:12号线和4号线,及一条沿江轨道交通线。其中12号线在规划区域内设站2座——旅顺路站和公平路站,4号线杨树浦路站,沿江线设外白渡桥站、新建路站、提篮桥站、杨树浦路站(属杨浦区)4座车站。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在建及规划项目分布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启动建设,世茂北外滩酒店、国际客运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已启动建设。地下空间利用进展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规划后地下空间分析1.深化落实《北外滩地区城市设计》,进一步满足地区交通、商业、旅游环境、景观、人防、消防、安全防灾等多方面要求。2.科学配置地区功能设施,促进地区地上与地下的有机统一,协调和谐发展。3.整合各类地下空间设施,促进各类设施间的有序连接,形成地下空间设施系统网络,提高地区地下空间利用的便捷性、系统性、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4.妥善处理地区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预留保护,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目的二、规划总则规划依据•《上海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83-99)•《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上海市外滩滨江地区城市设计》二、规划总则指导思想二、规划总则•以人为本协调和谐•系统统筹整合成网•近远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上下互补、突出重点•平战结合安全防灾•有机统一、适度超前近期规划年限:2010年远期规划年限:2020年规划期限总体目标二、规划总则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集约利用的各种城市功能正常运转,提供安全、舒适、多样、可达的交通环境,改善滨水景观环境品质,强化北外滩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地下空间资源供给三、需求预测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近期的开发较为适宜的深度范围控制在0~-20m。远期的深度控制在-21-40米。因此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理论总供给量为2678万m3,扣除已占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近期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供给量1310万m3。三、需求预测地下交通设施•地铁54.3万m3(折合9.87万m2)•地下车库161.6万m3(折合40.4万m2)•越江隧道9.6万m3(折合2.13万m2)•地下步行系统16.2万m3(折合4.63万m2)民防工程设施19.2万m3(折合4.8万m2)市政工程设施17.6万m3(折合8.8万m2)考虑地下空间综合的需求,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需求量为270万m3,开发强度的20.6%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区域内地铁建设为契机,整合协调新建项目地下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建设,结合轨道交通枢纽,以大型综合地下公共空间为结点,形成“一轴、二核、五组团”的地下空间规划布局结构。“一轴”,即沿轨道交通12号线和沿江轨道线走向的地下公共交通主导轴;“二核”,即围绕地铁站点的两个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核心区:旅顺路站的航运商务核心区和公平路站的综合办公核心区;“五组团”,即扬子江码头组团,国客中心组团,新外滩花园和银汇花园组团,上海之星和瑞丰大厦组团,提篮桥风貌保护区组团。四、总体布局总体布局结构四、总体布局开发核心区以旅顺路站、公平路站地铁站点、公交枢纽为核心,呈树状延伸,向周边地块辐射生长,形成地铁站为中心的国客中心组团和新外滩花园和银汇花园组团二个地下空间开发核心,是北外滩地区交通枢纽节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点如下:规划以横贯北外滩地区东西的地铁12号线及沿江轨道交通线为地下综合交通主导轴,实现区域内快速集聚、疏解人流的大众型交通可达性。地下公共交通主导轴四、总体布局1.国客中心组团: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白玉兰地块及其东、西两个地块。功能定位:结合地面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发展地下步行街和商业综合体,结合地面绿地广场建设地下停车场。服务对象:内部商务办公工作人员、外来客流等。开发规模与强度:开发深度控制在地下3层以内,白玉兰地块开发地下4层。以建筑物地下空间为核心,以地下街形式向周边一定区域内辐射,强调南北向地下交通联系。四、总体布局三、总体布局2.新外滩花园和银汇花园组团:由丹徒路、高阳路、东长治路、海门路围合的地块。功能定位:通过地下空间整合各地块商业服务功能为主,为该区域提供连续综合的商务服务空间;解决配建停车需求。服务对象:内部商务工作人员、本区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居住者,以及外来的商务、休闲、旅游人士等。开发规模与强度:开发深度控制在地下3层以内,局部4层。开发次重点区规划以区域内上海之星和瑞丰大厦组团和扬子江码头组团二个主要功能片区地下空间次中心为地下空间开发次重点区。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各分区的特定人群、提供地块间的联系通道、提高片区中心的环境质量。四、总体布局1.上海之星和瑞丰大厦组团:杨树浦路与大连路交叉路口周边地块,结合沿江线和4号线轨道站点开发与周遍上海之星文化娱乐以及商业、办公用地开发,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功能定位:解决人行和地面动静态交通问题,以整合配建停车功能为主;局部兼顾地面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向地下扩展延伸的需要。开发规模与强度:开发规模主要由配建停车需求决定,以全面铺开的、均质性的配建式地下开发为主,结合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地下综合体。四、总体布局2.扬子江码头组团:虹口港以西,长治路以南,吴淞路以东的地块。功能定位:解决地面动静态交通问题,以整合配建停车功能为主;通过地下空间整合各地块功能,为该区域提供便利的商务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开发规模与强度:开发深度控制在地下1-3层以内。四、总体布局开发的一般区域提篮桥风貌保护区组团:长治路以南,海门路杨树浦路以北,大连路以西地块。功能定位:该组团绝大部分区域属于历史保护建筑,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应以解决地面动静态交通问题为主。四、总体布局地下一层功能区分四、总体布局地下二层功能区分四、总体布局地下三层功能区分四、总体布局地下四层功能区分四、总体布局地下五层功能区分四、总体布局地面道路系统对本区交通系统进行组织,增加东大名路以北的地块连接。建议部分出入口位置放到南北向的支路,限制机动车大流量交通,减少穿越交通对地面交通的干扰。五、分项规划——地下交通系统地下车行系统在局部地区,对于相邻较近,通过设置地下道路将建筑地下车库联系起来,形成地下停车网络,有效的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由于地下轨道12号线和沿江线的穿越以及标高的差异,基本上不进行南北连通五、分项规划——地下交通系统地下步行交通地下步行交通系统主要由地下步行街(地下连接通道)和地下人行过街道构成,宜结合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同建设。规划建议在2个地铁站点周边核心区、2个重点开发区等地块,主要交叉口周边等处,结合地面建设配建或单建地下步行系统。五、分项规划——地下交通系统地面步行系统在原城市设计基础上,整合地面步行系统,增加了东大名路以北的地块地面步行网络的联接,加强与滨江的步行系统联系,提高区域内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五、分项规划——地下交通系统地下步行系统对地下人行交通合理组织,减少与地面的交叉干扰,通过人行通道连接地铁站点和商业设施,把轨道站点内的人流直接分散到地面、地块内部、滨江景观节点。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五、分项规划——地下交通系统地下步行街:布置在地下二层,地下街内商店面积不应大于公共通道面积,宽度不小于10m。1实现“人车分流”,构筑人性化立体步行空间2提高换乘方便性3提高行人的周游性和多样选择性4通过广场节点组织地下空间5形成能够从各个建筑物向人防设施迅速避难的网络6可扩展的开放网络步行者网络设置原则五、分项规划——地下交通系统北外滩地区内,各类设施配建停车空间宜采用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形式,并应符合上海市的有关规定。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应该占有很高的比例,本着“谁吸引谁解决”原则,同时,建筑物配建停车场需要对社会开放一定的泊位。考虑到本地区道路空间有限,主要的东西向道路难以
本文标题:同济:上海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规划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1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