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一、学习马列经典原著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通过研读原著,扩大自己的理论和思想视野,本真地了解人类文化所创造的富有较高意义的思想理论财富。2.学习经典,可以从本源的角度尽可能本真地了解经典作家的原始思想,避免其他对经典作家思想的错误解释的消极影响。(二)学习的方法1.理论和现实互释的方法显思想:即在当下就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在不断传播过程中逐渐变成人们所熟知的尝试性的东西。如唯物史观。隐思想:指隐含于经典作家言论和著作中,需要经过社会历史和人生的不断发展变化,才能逐渐显现出来的,并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超前性,需要借助新的社会历史经验,才能从隐蔽走向显明。如马克思全球化思想。2.解构和重构相结合的方法读经典著作往往会受到读者自己原来所受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解释也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学者对经典著作的解释也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有歪曲以致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研读经典著作要深刻理解和斟酌,对已有解释要做到以我为主,以他人的解释为参考,吸取合理的正确的成分,解构或消除错误的歪曲的解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科学准确理解原著的精髓。经典著作解读方式举例如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可以有如下方式:政治的解读方式。文化(文明)史的解读方式。哲学的解读方式。政治的解读方式主要从某一个政治集团的政治诉求出发,将《宣言》看做批判资本主义,鼓动阶级斗争,并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从这个意义上,《宣言》是政治性著作。文化(文明)史的解读方式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所倡导。这种解读方式不再将政治目的看做理解《宣言》的主要方式,也不强调阶级斗争,而是将其看做是一种文化文本,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诉求,这种解读方式首先从人类西方文明的大背景出发,强调《宣言》表达了一种比资本主义时代更高的文明追求。哲学的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认为《宣言》是马克思从哲学角度对现代私有制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深刻的哲学反思,他用批判的、辩证的眼光对资本主义时代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做了最全面、最深刻、最真诚的描述和评价,并对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一、选择题1、《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时间:写于1845年春,发表于1888年作者:马克思最突出的标志: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2、《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间:写于1845-1846年,1924年用俄文发表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突出的标志:马恩合作的第二部著作(继1844年写成《神圣家族》》被誉为“思想史上的光辉日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3、《共产党宣言》时间:写于1848年2月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突出的标志: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72年至1893年二十多年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为不同版本的《宣言》先后写了七篇序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间:写于1859年作者:马克思最突出的特征: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经典型定义。马克思为撰写《资本论》做准备,写下了三大手稿:《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时间:1880年作者:恩格斯最突出的特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马克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列宁毛泽东多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入马克思主义学习与教育的必读书目。6、《实践论》时间:1937年七月作者:毛泽东最突出特征: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心:阐明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二、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它的研究只允许在基督教教义的范围内自由思维,为信仰找合理的根据。因而其结论也不受经验和实践的检验。经院哲学往往争论一些荒唐的问题,一些脱离实际、烦琐空洞的抽象议论。2、“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层含义: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3、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新唯物主义:既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表明它是一种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同时又把他们看做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新唯物主义的“新”以实践为出发点,在历史领域建立唯物主义,形成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此,马克思揭示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缺陷。5、意识形态:指一种观念的结合,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于一种哲学趋势或者是指社会中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提出的一组观念6、劳动异化: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和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马克思说:“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种同劳动相对立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由此可见,所谓异化劳动就是指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异化:一词的原意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的错乱。费尔巴哈关于异化的观点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崇拜上帝,受上帝支配。只有消灭宗教,让异化为上帝的人的本质返回人自身,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6、交往:包括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指出:物质交往,而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这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用的一些术语:“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生产和交往关系”,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生产关系概念。三、简答题1、马克思是如何论述他的实践观马克思总体上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这一观点,但对于德国古典哲学所理解的实践内容更做了根本性的改造,强调实践是人的整体感性生命活动,是人的精神创造力和物质创造力的统一,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统一,是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是舆论和践行的统一。总之,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全面的、创造性的、超越的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或感性生命活动,人的这种感性生命活动主要表现在人与其他尤其是高等动物活动的不同上,这种不同最主要表现在自由性、创造性和全面性上,实践不仅是人独有的活动,还是人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根本内容,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因此,实践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基础。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人及其社会的本质不在于研究之后的抽象规定中,而在对实践的研究之后。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抽象人性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理解、认识人及其社会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他从自己的实践观出发,强调人及其社会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实践活动中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人和社会的本质就是具体的存在于这种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中。因此,要认识人及其社会,就不能哲学家的思辨的大脑出发,而是应该从现实的具体的研究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由这个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关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来揭示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社会关系的。3、《形态》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4、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之间的关系“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辩证统一两个“绝不会”表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时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与《共产党宣言》所指明的两个必然并不矛盾,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两个必然”在理论上的深化和必要补充,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说明,一个说明了历史发展的结局和最终趋势,一个着眼于客观发展过程。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两个论断体现了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辩证统一;第二,两个论断体现了必然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第三,两个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5、《共产党宣言》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宣言》是马恩受共产主义联盟的委托所完成的表达共产党人的基本追求、社会目的、社会组织方式等等的一步著作,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明确宣告自己的最高宗旨的文本,是共产党人作为社会组织形式已经成熟并在这个时代变成了一种现实的重要的社会力量的表现。第一,《宣言》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的条件下产生的第二,《宣言》是在马、恩进行理论研究和进行理论斗争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三,《宣言》是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6、《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原理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1.《序言》原理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的原理,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第二,经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4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