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蒙古舞蹈ppt1234
蒙古舞蹈姓名:廖锐学号:20100014蒙古舞蹈蒙古族的地理位置蒙古族的服饰特点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族特色乐器及音乐欣赏蒙古族舞蹈特点、分类蒙古舞蹈欣赏内蒙古地理位置简介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边疆,由东北向西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服饰特点1、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上衣高领是特点,男子穿长袍和围腰,脚蹬长靴,头裹头巾。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2、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特色乐器: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装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像小提琴)。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直接。音乐欣赏《赞歌》《鸿雁》蒙古舞蹈特点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欢快,舞步轻捷,热情奔放,风格独特。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手臂、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十分丰富,其特点是手腕、臂部、肩部松弛柔韧,舒展屈收,特别强调圆和远的感觉,腿部动作屈伸有控制,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女子舞姿端庄、典雅、雍容大度,多以抖肩、翻腕动作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于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间,表现出蒙古族男性粗犷、强健、骁勇,刚劲有力之美由于受生活空间的影响,蒙古族舞蹈在室内外有不同的表现风格。蒙古包内空间狭小,舞蹈主要表现在手腕肩膀腰身上,动作温婉轻柔。草原宽广辽阔,舞蹈则多展现在腰腿部,动作舒展豪放。蒙古族舞蹈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蒙古舞蹈分类宗教习俗舞蹈节日庆典舞蹈宗教习俗舞蹈祭神树舞战旗舞十二属相舞丹布尔舞藏传佛教舞萨满教舞等节日庆典舞蹈布里亚特婚礼舞陶布修勒舞筷子舞蛊碗舞盘子舞浩德格沁舞雅布根好布吉木舞安代舞等著名传统舞蹈简介1、安代舞《安代舞》---是一种集体舞蹈。安代为欠身起来、抬起头来之意。最初是一种用来求神治病的仪式。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哀痛的歌声惊醒了姑娘,她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大家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的人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有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安代舞》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2、筷子舞《筷子舞》---多用于喜庆欢宴的场合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速抖动双肩。两臂松驰流畅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个部位,继而绕圈行进或直线进退。舞姿洒脱利落,击筷动作灵巧多变。至高潮时,边舞边呼号助兴。3、灯舞、盅碗舞《灯舞、盅碗舞》---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它的形成,元代就有记载,足见其历史悠久。对此,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堪舆杂技相媲美。蒙古族人民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每年举办的“那达慕”盛会,吸引了四方之客前往参加。图片欣赏舞蹈欣赏顶碗舞
本文标题:蒙古舞蹈ppt123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0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