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完整版)地理教学论全面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一、早期的地理教学论(1904年——1949)(填空)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在“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这是我国近代最早正式设置的中小学地理程。1919年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提出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教学法”的名称正式确立。早期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1.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教授法或地理教学法,课程研究几乎没有涉及;2.研究对象仅是小学阶段的地理教授法;3.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步伐。(二)发展时期的地理教学论(填空)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沿用,中小学地理教学思想深受苏联影响;2.20世纪60年代:“地理教学法”被片面理解为仅仅是研究地理教学方法的学科,并认为地理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也要体现在名称中——“地理教材教法”;3.“文化大革命”期间:地理教学论发展研究停滞;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地理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理教学法研究日趋繁荣。当代地理教学论的特点:(重点考点)1.地理教学法主要是对地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与地理教育学有各自的功能和价值;2.构建了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地理教育理论和地理教学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3.研究涉及了基础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地理课程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必考)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简答)学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地理课程:是指地理课业及其进程。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地理教师:教师决定教学认识的方向、内容、途径等等,并且对它的结果和质量负责。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地理教学评价:有教学就有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价值判断。地理教学管理:遵循地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建立稳定的地理教学秩序和科学的地理教学管理制度。地理教学环境: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或氛围中进行。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了解内容)总任务:构筑地理教学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实践。具体任务:(1)研究地理教学目的……(2)研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研究地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管理……(4)研究学生与地理教师……(5)研究教学评价……(6)研究教学环境……第三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可能是填空)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是既有理论特点,又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是一门蓬勃发展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第四节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填空)基础及研究方法一、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最为直接、密切的:地理教学论的地理学基础地理教学论的教育学基础地理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其他:哲学、信息学、系统学、管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等。二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检索法等第二章2.1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1)国外近代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填空)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确定了学校地理教育各个阶段应学习的地理内容和教学原则,“还亲自编写了《世界图解》教科书。他的这些教育活动,对学校地理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2)国外现代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现代中学地理课程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次大的改革浪潮。(3)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特点(简答)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隆重推出,国际地理教育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地理课程地位提升,设置类型多样;地理课程目标全面,重视能力培养;课程组织以区域学习或专题学习为基本结构;地理课程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地理课程实施中突出探究式教学。2.2世界地理课程改革1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提出背景1.应对社会环境问题的挑战2.地理教育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受到忽视3.地理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基本框架:略。(3)主要观点①地理学的内涵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区域特征以及人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②地理学的三个视角(重点)从时间来动态观察世界:认识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从空间来观察世界:认识区域特征、人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从相互作用来观察世界:认识人类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③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④地理教育的功能与价值A地理与个人发展a知识和理解力b技能和方法c态度和价值观B地理与国际教育C环境及发展教育⑤地理课程与教学方法:区域学习、专题学习。2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起草过程(2)教学内容从空间观察世界、地方与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地理的应用。(3)基本理念:①、“地理上见多识广的人”;②、维持生存③、提升生活(4)研究方法:野外考察法;观察观测法;社会调查法;探究发现法;脑中地图法;文献资料法。★名词解释—“脑中地图”法,即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在头脑中编制的一幅“地图”,以有效地贮存和记忆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信息。(5)技能培养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6)特点(简答)强调地理课程对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作用重视地理核心技能的培养注重地理经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7)实施的原则与策略(重点)原则系统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多元化与个性化原则;发展性原则。(7)实施的原则与策略策略教会学生理解地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强调地理技能的培养和地理研究方法的掌握;突出现代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注重学习活动的形式和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培养专业地理教师。2.3.1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发展(1)清末时期中学地理课程(填空):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最早制订的在全国普遍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章程”正式规定了在中小学开设地理课程。课程内容变化:(重点)150年代学习苏联,突出学科体系260年代教育改革,减少学习内容370年代处于低谷,政治取向明显480年代人地关系主线、重视双基590年代以来继续改革深化,人地关系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核心62001年创新理念、三维目标、优化结构、内容更新第四节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与理念一、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当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当代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研究。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及数字地球的研究。国际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及特点:(重点)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教育多元化、教育社会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计划。1、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2、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3、重视学生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4、“人地关系”成为地理课程的核心5、教学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全面6、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意义:1、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2、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4、是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高中地理课程的需要。高中地理新课改理念(必须掌握)1.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运用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点)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资源伦理意识、空间的观点。空间的观点展开(填空)区位和空间分布的观点:科学认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状态及与其他要素的空间关系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观点:整体性: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差异性: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填空)第5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引入“模块”教学理念: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学习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3个必修课模块、7个选修课模块建立多样性的地理课程与学习活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组织学习活动、自主选择课题、自主选择老师、自主组合课题小组。合作性学习:学习人际沟通技能;集思广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进入问题的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实践性学习:走入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野外考察、实践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2、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3、强调学习评价的三个结合。4、重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第三章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一、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填空)地理教学大纲与地理课程标准的演递“课程标准”最早出现在《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912年)中。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具体规定学校教育各学科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1929-1949期间,我国共有11部地理课程标准颁布。“教学大纲”是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的教学理论模式而采用的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科教学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和顺序,明确各学科所必须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生智力与思想品德发展应达到的程度。“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原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教学大纲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教学计划易与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相混淆“课程标准”的名称简洁准确,其内容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广泛。它对单科课程进行总体设计,规定本学科的性质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内容范围、编排学科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教学行动与课外活动、考试要求、教学法建议等“课程标准”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设计教材和进行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课程标准”相对于“教学大纲”的特点“课程标准”突出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力,依照有益于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原则,鼓励积极探究“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适宜环境,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推动课程资源开发,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体验(老师在这里提到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二、地理课程教材发展与改革地理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广义地理教材,狭义地理教材)广义地理教材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包括所有适用于地理教学活动的材料。地理教科书◆地图册练习册◆教师教学用书指定的学生地理课外读物地理教具(地理模型、地理教学挂图、地理图片等音像教材狭义地理教材指地理教科书,即地理课本地理课本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地理教学
本文标题:(完整版)地理教学论全面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0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