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郁达夫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3.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故都的秋题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含有对故都(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地点(北平)事物(内容)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显现。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主要经历: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代表作:《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走近作者关键词:清、静、悲凉(文眼)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走近文本文眼:奠定感情基调,确定文章中心。故都的秋总体感觉是怎样的?请找出概括故都秋天特点的词语。请用简练的文字初步概括1-2段中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南国之秋——慢、润、淡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北国之秋对比手法(醇厚、浓郁)烘托南国之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文眼)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的秋景图(用五个字来概括),请结合故都的秋的特点,赏析这些秋景图(感觉或色彩)。分组讨论1.秋晨院落图碧绿天色鸽声牵牛花一椽破屋破壁腰悲凉日光静清秋草描写景物:人的感受:落蕊极微细极柔软触觉、听觉、嗅觉: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内心感情:清闲,落寞2.秋槐落蕊图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3.秋蝉残鸣图衰弱,残声(本身就悲凉)“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境的宁静、情和境的悲凉4.秋雨话凉图“淡黄微绿”清、静5.秋果奇景图作者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用平常的景物,绘秋色、谱秋声、抒秋心,写出了独具特色的秋,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与眷恋。所以作者在文末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小结•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来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清、静、悲凉本文的“形”、“神”是什么?它们的结合点是什么?探究作者为何偏爱这笔下的秋景?作者原因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时代原因•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故都的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2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