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小学数学新课标试题库(最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一、填空题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思想的三个层次是(数学发展)(数学学习)(数学解题)。2、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4、(旧版)《课程标准》中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版: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5、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7、《课程标准》中要求,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8、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9、(旧版)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版: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10、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1、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12、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1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1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1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16、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17、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前者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后者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18、在数学各学段中,《课程标准》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19、《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0、《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1)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22、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旧版: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23、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24、“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25、“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26、“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二、简答题1、简述《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答: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2、《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总目标是什么?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4、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标准》中将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几个学段,分别是什么?答、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答: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6、在数学各学段中,安排了哪几个部分的课程内容?答: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7、“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答、“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8、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9、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答:(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10、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答:1、整合教学与课程。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3、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本次教学改革从观念到实践特别强调以下方面:(1)结果与过程的统一(2)认知与情感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1、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以第二学段为主)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具体从以下五方面要求评价:(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12、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下谈谈你对数学的认识?答:《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标准》对数学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对推动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也起关键作用;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从课堂教学的眼光看待数学有:大众数学、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13、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相应的变化?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倾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14、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新课标试题库(最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5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