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富春山居图》的思考课程名称:中国绘画鉴赏上课时间:2013-2014学年2学期学生姓名:张哲学号:201105040064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年级:11级自动化2班任课教师:庞先超职称:讲师1关于《富春山居图》的思考内容摘要:《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晚年所画,历经多年,描绘了富春江的优美风景,该画内容优美,构思精巧,笔法老练,用墨讲究,有画中之兰亭的美称。此画一出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果不其然,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该画经历不凡,多少年来,仰慕追捧者众多,是我国国中珍宝。关键词:《富春山居图》黄公望正文: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讲了一个故事让记者告诉台湾同胞。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黄公望,元代著名画家。曾做过小吏,因蒙冤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承董源、巨然、关仝、李成等,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江南虞山、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元四家”中,黄公望在画史中影响最大。黄公望从小志向很高,苦心读书希望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以苏杭一带的虞山、富春江为题材。《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最有名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原本是一件长六百多厘米、高33厘米的长卷,画的是黄公望隐居富春江边时在山中所见的景物。随着画卷的逐步展开,山峦起伏,林木连绵,平湖如镜,顿时让人感到了江南风土的温柔蕴藉。文人画家主张以书法的运笔方式来画画,反对刻意地描摹对象;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非常完美地实现了这种主张,被后世画家奉为至珍。然而,当这件作品传到明代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时,由于他太喜爱这件作品,临死也不舍得离开它,竟然命家人将这卷画焚烧殉葬。当被他侄子从火中抢出时,这张画已经被烧成两段。如今,这幅画的前半段珍藏在浙江博物馆,后半段被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黄公望非常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他的画,风格简洁明朗,平淡自然;画法上多用干笔擦,重视用笔的变化;着色仅用淡赭,被称为“浅绛山水”。后人评他的画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逸致横生,天机透露”。他一生画了许多画,流传至今的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大岭图》、《九峰雪霁图》、《江山胜览图》、《秋山幽居图》、《两岩仙观图》等名作,或是苍茫浑厚,或是荒率简淡,都代表着元代山水画成熟时期的新面貌。黄公望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他的山水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堪称山水2画的最高境界。《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该画被推为黄公望的“第一神品”。幅中描绘的是黄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於变化。皴画山石皆用披麻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富春山居图》所绘内容为我国风景优美之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见富春山景色之美丽。作者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富春山居图》代表了元代山水画的写意技巧,也代表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虽有富春山水的一般特征,却不是真山真水的真实复述,他给后人的感受不是明秀,不是雄伟,而是清灵脱俗的飘逸神采,这正体现了黄公望晚年出尘脱世的恬静心迹。作者所画富春江南起建德梅城,经过桐庐到富阳,在杭州注入钱塘江,沿途时而群山夹峙、滩多水险,时而丘低山远、江宽流缓。古人称赞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则其要、删其繁,“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了画好这幅画,他常常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完成,前后倾注了他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了黄公望的绘画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3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通过仔细观看局部的《富春山居图》,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当时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起伏,形态各异,峰岩错落有致;树木丛生,姿态万千,生长于山间江畔,参差不齐而又疏密有致;江河小溪迂环于山脚,弯弯曲曲,恰似蛟龙畅游于山海之中;村落、亭台、渔舟、小桥、农夫等稀稀疏疏,隐隐约约,散落于河湖、山间优雅备至,极富生活气息;画面整体布局严谨而又疏密有致;整副《富春山居图》用笔流畅而洗练,气韵高远而悠扬,整副图雄秀苍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优雅兼蓄,具有淡雅的绘画风格,这种绘画风格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了深远影响。参考文献:【1】戴燕燕.解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J].国画家2007年01期【2】陈钠.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分析[J].美术2005年09期
本文标题:中国绘画鉴赏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4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