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请书面表述《过秦论》的观点、主旨及写作意图,并说明三者区别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主旨:通过叙述秦由兴到亡的过程,指出了秦灭亡的原因即本文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而规劝汉文帝要施仁义,勿重蹈亡秦覆辙。写作意图:借秦灭亡的教训,规劝汉文帝要施仁义,勿重蹈亡秦覆辙。写作手法:借古讽今论积贮疏《汉书食货志》贾谊C关于《汉书》•《汉书》:•作者:•朝代:•内容:•《四史》:文学常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东汉•分为8表、10志、12帝纪、70列传•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晋陈寿的《三国志》C•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为“本纪”,“传”为“列传”。•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书。关于史书中的几个名词文学常识•断代史•通史•纪传体•编年体C西汉初期,社会生产力还未恢复正常。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人民很多弃农从商(舍本求末),阶级矛盾趋于尖锐。贾谊看到了这种有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危机,写下本篇奏疏,劝文帝重农积粮,以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并以此文,多方面论证了重视农业生产对国富民安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积贮的根本办法,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前途的高尚品德。知识背景介绍C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二十多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官至太中大夫。后被权贵中伤,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复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失职,忧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鵩鸟赋》等。知识作者简介C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1]疏,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上给皇帝的奏议。•[2]实,充满•[3]“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4]亡,通“无”。[5]屈,尽,竭尽。管子说:“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1]孅,通“纖”,细致。悉,详密。[2]本,指农业。末,指工商。[3]残,伤害。•[4]淫,形容词,过度、过分。[5]贼,危害。[6]或,句中语气词。[7]大命,指社稷的命运。泛,通“覂”(fěng),倾覆,倒。[8]振救,拯救。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1]靡,浪费•[2]蹶(jué),竭尽。[3]几(jī),近,将近。[4]这是说公家私家还是没有积蓄,很可哀痛。[5]这是说百姓因为不下雨,就像狼频频回顾那样害怕。狼性疑,走路爱回头看。[6]岁恶,年成坏。入,纳。不入,指纳不了税。[7]指朝廷卖爵,人民卖子。[8]闻耳,是说传达到皇帝的耳朵里。[9]为,指治理。阽(diàn),危。阽危,摇摇欲坠。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这样的事)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1]穰(ráng),丰收。[2]行,道。[3]被,遭受。指禹曾遭九年水灾,汤曾遭七年旱灾。[4]即,倘若,假若。•[5]“卒”通“猝”,突然。•[6]急,紧急的事情,即战争。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地面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假如)边境突然告急,几千百万的士兵,国家拿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齩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1]兵,指战争。相乘,相因。[2]衡,通“横”,威胁。衡击,等于说抢劫。[3]罢,通“疲”。羸(léi),瘦弱。[4]齩,“咬”的本字。[5]这句是说政治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也就是说还没有牢固地控制全国。毕,完全。通,达。[6]疑,通“拟”,指与皇帝相比拟,即“想当皇帝”。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众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会把孩子交换着吃。政治还没有完全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就一齐争着起来造反了。这时(皇上)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1]命,命脉,这里指命脉之所系。[2]何为,即“为何”,干什么事情。•[3]怀,来,使动用法。怀敌,使敌对者来归顺。附,使动用法。附远,使远方的人归附。•[4]何招,即“招何”。积蓄贮存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充足而财力有余,作什么事情会不成?以此攻(城)就能拿下来,以此防守就能守得坚固,以此作战就能胜利。使敌对的人降顺,使远方的人归附,(只要)招附他们,还有不来的吗?•今敺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1]驱,驱使,后来一般写作“驱”。[2]著,附著。著于本,指从事农业。[3]末技,指工商业。[4]缘,沿,绕。畮,同亩。缘南畮,指趋向农事。[5]本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叫人害怕的情况。廪,通“懔”。廪廪,害怕的样子。直,即“却”。现在驱使百姓,让他们回到农田里,都从事农业生产,使天下人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工商业都和游民都转而从事农业,那么积蓄就充足,人民就乐于在自己的地方居住了。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却竟然造成这种(积贮不足的)令人危惧的情形!我私下替陛下痛惜啊!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原文《论积贮疏》C表示承接表示转折代词,代“民不足而可治”这件事曾经有人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助词,的过分风气相当于“而”,解释为“地”增长,滋长浪费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原文《论积贮疏》C没有人,没有谁语气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将名作状,像狼一样已经使动,使……听到哪里,怎么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原文《论积贮疏》C形容词作名词,旱灾拿,用形容词作名词,紧急严重的事情代词,代“数十百万之众”发动发动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原文《论积贮疏》C如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招来,招集使动用法,使……回(到)意动用法,以……为乐,喜欢处所,引申为生活环境做(到)使动用法,使……富足使动用法,使……安定谦辞。私自,私下替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词•物力必屈(jué,匮管、缺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过度)•大命将泛(fěng倾覆、覆灭)•靡之者甚多(靡:浪费)•天下财产何得不蹶(jué枯竭)•汉之为汉,几(jī)四十年矣(几:将近)•岁恶(è)不入(恶:坏,糟糕)•安有为(wéi)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为:治理)•罢夫羸(léi)老易子而咬其骨(羸:瘦弱)•二、通假字•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通“无”,没有)•2.至孅至悉也(“孅”通“纤”,精细)•3.有勇力者聚结而衡击(“衡”通“横”,横行)•4.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疲倦)•5.而直为此廪廪也(“廪廪”通“懔懔”,恐惧的样子)•三、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1.失时不雨(雨→下雨名词用如动词)•2.今殴民而归之农(归→便“之〈民〉”归,动词的使动用法)•3.怀敌附远(怀〈安抚〉→使……降顺,附〈归附〉→使……归附)•4.可以为富安天下(富→使……富足,安→使……安定,形容词使动用法)•5.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乐→认为……快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二)名词作状语•1.民且狼顾(狼→像狼走路时回头那样〈有后顾之忧的意思〉名词作状语)•2.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日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四、句式•(一)宾语前置•1.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这回事)•2.莫之或止=莫或止之(没有谁来制止它)•3.莫之振救=莫振救之(没有谁来拯救它)•4.国胡以相恤?(胡以=以胡:拿什么东西)•5.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何为=为何:干什么事情)•6.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何招=招何:招什么人)•(二)省略句1.既闻(于)耳矣(省介词)•2.以(之)攻则取,以(之)守则固,以(之)战则胜(省介词宾语)•3.今殴民而归之(于)农(省介词)•(三)判断句•1.是天下之大残也•2.是天下之大贼也•3.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思考题:•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言)•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本文作总评•本文作为政论文,写作上有何特点阅读C《论积贮疏》•论点: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总评:本文是篇著名的政论文。气势充沛,锋芒毕露,激切率直,雄放恣肆,带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特点:1.谈古论今,古今对比,侧重揭露现实,说明积贮不足的严重情况。2.正反论证,从反面着重阐明在“兵旱相成”的危急情况下,缺少积贮将会出现的严重后果;文章最后正面重申积贮的重要性,并提出消除弊端的方法。阅读C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
本文标题:《论积贮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6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