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县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调查思考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
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关于×××县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调查思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无疑是先导和引领。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植根于乡村生活、迥异于城市文化的传统文化形态,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强烈人文色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让每个乡民真切地体会到“根脉”,寻找到乡愁。费孝通先生曾言,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绵延一生的文化记忆。乡愁在,人生尚有来处;记忆在,乡情仍有归途。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这理应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必答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定位,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全面推进文化大礼堂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文化大礼堂23家,正在建设51家,逐渐成为老百姓延续乡情乡愁、凝聚民风民心的“精神家园”。一、当前农村精神文化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消极腐朽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行为肆意在农村沉渣泛起。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呈泛滥趋势,一些农民在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把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归因于受到神灵的庇护,而不是党中央的惠民政策,这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工作的开展以及党的事业的发展,也给一些非法宗教、邪教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非法宗教、邪教组织打着合法宗教的旗号,肆意散播蛊惑人心的言论,对农民的精神世界造成侵蚀,使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农民拒绝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此同时,随着宗教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很多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唯心主义有神论思想在农村蔓延滋长,在一些地方,重修祠堂、庙宇等成为时尚,严重干扰了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据统计显示,全县60岁以上老人约23.2万人,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6万人,加入教会的人数多达3.7万,约占全县老人总数的16%,且呈现增长趋势。(二)长期贫瘠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了各类教会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政府送餐”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常态,从道具、舞台到服装、演员均由政府包办,基层干部没有变“送餐”为“点餐”的意识,更没有引导和培训群众自己动手做“快餐”。由于“菜不合胃口”,群众对“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不感兴趣,常出现“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的尴尬局面。虽然探索组织地方自产的“周末大舞台”等,但因各种原因,缺乏持久吸引力,群众多以扑克掼蛋、打小麻将日常娱乐。虽然各村都配备了农家书屋,但绝大多数是“金屋藏娇”。由于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致使部分群众转向宗教寻求慰藉。以立仓镇陆瓦房村为例,该村离市区较远,居民大多务农,户籍在册3700多人,但常住居民仅1800多人,且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居多,固定信教群众达200多人。(三)基层文化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乡村承载乡愁,是许多人的精神原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文化却荒芜了,乡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有的把乡村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文化墙,忽视对村民的文化培训,一些老艺人、老匠人手头的手艺、民俗无人传承。有的村小楼建起来,环境美了,却没有富脑袋,市场经济追逐私利的特性,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群众原本淳朴善良的本真,代表正能量的道德约束力越来越微弱,金钱和权势在社会价值评价的权重上升。调查显示,有42%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7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38%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43%的人认为,当前农村缺乏创业精神,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的村民选择“积累资金,扩大生产”。二、解决路径:让文化礼堂成为新时代农民群众的精神殿堂。2016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县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打造了集文体娱乐活动、思想道德建设、知识普及为一体的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已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一)因地制宜“建”,彰显区域特色。农民文化大礼堂的建设,首先要弄清楚建在哪,怎么建?选址定位上,应优先考虑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位置。功能定位上,不管改建、扩建还是新建,布局应寻求村民文化需求与上级要求的契合点,以实用便民为原则。在区域特色方面,可利用辖区资源禀赋,广泛收集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等历史资料,合理布局展示。目前,全县23个省级美丽新村均按照标准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比如,×××乡村文化大礼堂,设置了村民自治模块(党群活动中心、乡贤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应急广播室等)、文化娱乐模块(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讲堂模块及大礼堂模块。×××村文化大院,设置了综合文体广场模块(配置必要的户外健身器材和大舞台,供体育健身、文艺演出、露天电影放映等活动使用);文化墙模块(可展示村史村情、先贤故事、家谱家训、村规民约、好人榜等内容);乡贤展览室;居家养老活动中心等功能。×××社区文化大院,不仅具备公共服务、居家养老,还建有北冡文史馆,让人们参观学习的同时,记住×××的历史根脉,在历史穿越中领略×××的沧桑巨变。更可贵的是,乡贤自建文化大院,带动群众自娱自乐。如×××社区文化能人王佑斌,利用20年前办日化工厂留下的48间房子,经过简单装修整理,无偿为乡邻办起集休闲、娱乐、健身、阅读于一体的佑斌文化大院。如今,遍布全县农村的大化大礼堂,就像一束束火炬照亮乡村大地,滋润群众心田。(二)因势利导“管”,提升运行质量。在推动文化阵地建设中,规范制度是关键。2016年9月,县政府较早编制了《×××县文化礼堂五年建设规划》,对全县文化礼堂布点做了总体规划设计,明确了各乡镇(街道)文化礼堂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先后印发了《×××县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县文化礼堂建设考核细则》《×××县文化礼堂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县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实施方案》等5个规范文件,使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更具方向性和指导性。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机制,如经费保障、活动开展、队伍建设等,为文化礼堂“定规矩”。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在管理经费方面,采取县级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补一点、村级能人捐一点的模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专项基金,确保转款专用。探索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县指导、乡统筹、村为主三级管理体制,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聘请“乡贤文化能人”专人负责广场、礼堂、文化活动室等场所的日常管理,落实好活动开展、设施维护、安全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天天要开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文化礼堂建设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和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实行动态星级评定制度,评定结果作为发放补助、设备投入等依据。同时,每年开展优秀管理员、志愿者、文化队伍等评选,激发工作热情,不断提升管理运行水平。截至目前,财政(县、乡)投入文化礼堂资金270多万元,专门用于文化礼堂提升、星级文化礼堂奖补、16名文化协管员工作经费等。(三)因众定制“用”,提升群众幸福感。农民文化礼堂贵在管理、重在使用。如何使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让大礼堂真正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蒙城县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一充分利用文化礼堂的场所和平台,根据传统节日、地方民俗,结合礼仪活动、荣誉表彰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娱活动。如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道德、传新风、传文化、传科技等内容,每月开展集中宣讲、故事宣讲、文艺演出等各类传习活动。乡贤议事中心每周围绕矛盾纠纷化解、公共事务管理、乡风文明建设、村情民意调研等内容开展活动;文化娱乐中心鼓励村里老艺人、文艺爱好者举办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小文艺演出、乡村春晚、民俗活动,各种趣味、益智体育比赛等;党群议事中心每月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乡风文明评选表彰活动;红白理事会结合移风易俗、重大节日庆典,开展乡情乡宴等活动;文化部门开展“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今年以来,共开展送电影下乡1965场、送体育活动下乡1650场、“送戏进万村”演出410场,文化资源共享活动1260场,举行蒙城县首届农村文化礼堂健身舞巡演活动2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二探索文化乐园的共建共享模式,如×××社区文化乐园,采取礼堂由演出公司负责管理,社区给予一定支持,实现演艺公司排练有场地,群众看戏有去处,管理资金少投入的多赢效果,形成“场地用起来,喇叭响起来,舞台跳起来,礼堂活起来”的生动局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放眼蒙城各乡镇,××ד村晚”扬琴表演、小车旱船舞、舞狮、唢呐、葫芦丝活动开展红火;双龙社区的段素兰、柳义和夫妇组建了“自乐班”草根文艺队到各村演出;×××集镇的12支唢呐班子,×××非遗传承人×××的大鼓书等等。如今,活动丰富的文化礼堂,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生活,一批充满乡土气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不仅点燃了乡村文化的火种,也为乡民心灵安放提供了精神寄托。(四)因材施教“育”,筑牢文化根基。变“送文化”到“种文化”,真正让文化乐园“活”起来必须加强乡土文化人才培育。针对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分布不均的现状,×××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对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管理机制及工作要求等进行了顶层设计。《通知》要求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通过集中学习、技术比武、实训、交流、论坛等多种方式,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员艺术创作、艺术编导、手工技艺等分类业务培训,推动群众文化体育辅导员不断提高综合素养,精通业务技能。一是加大对文化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挖掘草根文艺典型,提升文化大院的“文化味”,真正让农家小院“种”出大文化。截至目前,我县群众文化辅导员共有1090人(其中:文艺骨干207、社会文艺团队428人、教师226人、大学生村官29人、学生114人、基层文化工作者86人)。二是多领域借力文化志愿者。成立以乡镇文化站为主体,牵头组建文艺团队,用政策吸纳当地文艺爱好者、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志愿者进入“朋友圈”,加入“交流群”。三是重视文化带头人培育。县文化部门牵头组建专家文化指导团队,与各村结对帮扶,挖掘培养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目前,全县在册各类文艺组织21个,已入库书法、美术、民间文艺、演艺等各类艺术拔尖人才156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9人,并进行跟踪培养;重视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已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8个,市级项目6个,县级项目36个,并确定非遗项目传承人68人;成立校园曲艺社团12个,组织举办“曲艺进校园”、“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成果展示展演活动19场次;举办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班3期,受训360余人次。三、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思考×××县农村文化大礼堂通过整合基层文化服务资源,传承了文化,留住了乡愁,凝聚了村民的集体归属感,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拓展了乡村自治的层次和内涵,成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但与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愿望,与上级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为此建议:(一)突出主体,精神为魂,强化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定位。人最可怕的是精神的缺失、信仰的丧失,建设文化大礼堂不能罔顾精神归宿缺失的问题。面对当下农村思想文化领域严峻形势,必须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不应只是一个由政府兴建,供大家开会、听报告、看演出、看电影、看宣传栏的空间设施,而应是从一个村庄的文化传统和民众需求里生长出来的、村民可以在此寄托情感、获得精神安慰的文化空间,是一个村的灵魂之所在。各级党委要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将文化礼堂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意识形态的高度,从党的思想舆论阵地的高度、从道德教化的高度,注重把握思想性、教育性和传承性,挖掘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明,突出价值引导。农村文化礼堂好比“村庄客厅”,在建设布局时,必须强化科学性、注重合理性,不论是新建的,还是改建的,要从有利于集聚人气的
本文标题:关于县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调查思考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6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