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
与建材装饰2016年7月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滕春章(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广东韶关512128)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露天采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规模地无序开采,破坏了矿山附近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这样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例如暴雨天气,就会发生泥石流问题,如果植被破坏严重,而不能及时恢复,就会出现荒漠化问题,这些对环境的影响都是致命的,因此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和恢复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词:露天采矿;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6)27-0219-02引言矿质资源的价值非常高,其是千万年地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矿物质元素聚集的地方,在工业加工中有很大的应用。矿产资源有固态的,还有液态和气态的,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开采过程中,要有规律有计划的进行,符合可持续的战略,但是在完成开采之后,对破坏的土层、植被等进行恢复,为了降低破坏力度,在开采时要提前采取防护措施,下面就对其做进一步分析。1分析露天采矿对附近环境造成的危害1.1导致地质灾害的出现露天采矿和传统方式采矿不同,就是在开采过程中,不需要进行隧道构筑,也不进行必要的建筑建设,只是将矿体表面的土层进行剥离,然后将矿体结合现场山势情况,分为几个梯段,进而可以在露天的情况下进行矿物的开采。但是如果不加以防护,就会出现很多的地质灾害问题。例如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山体崩塌等,对于山体滑坡和崩落而言,根本原因是山体天然的平衡性造成人为的破坏,这样岩体发生变形,进而引发上述的灾害。对于山体滑坡的形成而言,就是在进行矿藏的开采时,没有进行维护措施,开采出的矿渣随意堆放,超过了山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最终引起山体滑坡。当这些随意堆放的矿渣遇上暴雨天气就会在雨水的冲刷下顺着山体向下流动,引起泥石流灾害。1.2荒漠化的危害当在进行矿藏开采时,如果在施工前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那么开采过程,开采方式,以及开采流程都是不合理的,再加上当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那么就会出现荒漠化问题。大规模无序的开采后,破坏了附近的植被,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再加上自然环境的转变,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最后变成荒漠。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进行露天开采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处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1.3对水资源有很大的污染在进行露天开采的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污水,而这些水没有配套的处理设施,因此就没有进行一些列的处理,大量有害水质溶解到了雨水中,不仅会对当地的生物植被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随着开采过程中排出的污水一起顺着山体留下来,直接污染了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将危害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2分析露天采矿对环境治理的措施2.1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在对露天矿山开采时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时,必须从源头开始管控,这样得到的效果最好。例如在开采的时候,使用科学的方式,将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完成开采工作之后,工作还没有彻底结束,要及时对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和恢复,尽最大可能将其恢复到之前的面貌,在开采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列的问题,相关领导结合有关的工作经验,应该制定出制度,对一系列对环境破坏的问题进行明文规定[1],这样就将问题具体化,将责任具体化。除此之外,还应该使用法律功能,明确相关的法律条文,利用法律手段强制性来要求企业对环境负责。在此基础上,相关管理人员要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保护标准,要求企业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操作,有效避免在实际管理中,无章可依,无法可依的问题,同时对环境恢复有了硬性标准,避免模糊处理的发生。对于矿山而言,具体情况会涉及到对表面土地的使用情况,当地的气候条件情况等,如果降雨量不同,那么植被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于干旱地区和雨水充足的地区,在衡量植被恢复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就能很好的完成上述标准,企业在进行露天开采之前,就应该先制定出开采资源方案,同时制定出后期的恢复方案,审核人员要严格审核,对于不合理,不到位的情况,坚决不能予以通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地的自然环境[2]。2.2进行植被恢复在完成矿藏的开采工作后,对于产生的矿渣等,可以在合适的地方挖一个大坑,然后都填埋到地下,或者运送到指定位置,企业会有其他用途,不能随便堆放,在开采后对附近植被进行恢复,种植之前的植被,然后严加管理,保证其快速生长。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预防地质灾害,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山体防护栏和挡土墙等来预防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保证达到目标(见图1)。2.3在保护中使用先进的技术在进行矿山开采时,露天开采的弊端很明显,针对这一情况,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相关人员要积极研究新的开采技术,对之前开采技术,开采设备等进行完善和改进,加强矿产资地质·勘察·测绘·219·与建材装饰2016年7月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手段的革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不仅提高采矿的效率,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能提高保护地表植被的水平。在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方案时,必须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开采之后,当地出现泥石流和荒漠化问题[3],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3总结通过以上对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的分析,发现如果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当地就会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因此在以后工作中,必须对开采环节进行管理,不能随意堆放矿渣,矿渣可以直接运输到指定地点,在完成开采之后,对附近的植被进行恢复,同时要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植被恢复为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地的环境。在以后的发展中,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参考文献[1]刘建平,张春雷.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意义[J].科技与企业,2014(7):148.[2]李焕平.浅谈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的重要意义[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31(12):224.[3]陈珊珊.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的重要意义刍议[J].知识经济,2012(19):96.收稿日期:2016-6-10图1进行植被恢复!!!!!!!!!!!!!!!!!!!!!!!!!!!!!!!!!!!!!!!!!!!!!!!!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综合评价模型探讨朱振旺李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甘肃总队甘肃天水741000)摘要:人类的发展繁衍离不开矿产资源这个重要的物资保障,而且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地质勘查与评价技术的发展进步,矿产资源在调查开发利用中很好地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在最近一段时间,矿产资源地质调查评价与勘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调查研究不足,勘查技术不完善等,严重制约了我国对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同样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发展,为此需建立一个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综合评价模型,增强对我国矿产资源的保障力度,提升整体竞争力度,本文通过对矿产资源评价进行概况分析,探讨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模型的具体构建。关键词:矿产资源;地质调查;评价体系;基本思路;综合评价模型中图分类号:P6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6)27-0220-02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我国对矿产资源的消耗程度也在日益剧增,一些主要的矿产资源如铁,铜,铝以及石油等的消费已经步入了高速增长期,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需求程度会一直保持,但是由于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这种迫切的需求会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满足,因此必须加强我国对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的力度,在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来提升我国对矿产资源的整体竟争力[1]。1矿产资源评价的概况1.1矿产资源评价的概念矿产资源评价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全面以及影响广泛的系统工程,其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进行地质调查,只有通过地质调查才能实现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通常来说矿产资源的评价主要包括地质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价和综合评价这五个方面[1],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内外在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预测,才能实现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1.2矿产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矿产资源的评价体系主要遵循四个原则,即科学系统性原则,也就是要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之间的紧密关系,充分体现出科学权威性以及严谨性;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要将性质评价与量化评价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评价出其成果与效果;灵活可行性原则,也就是矿产资源评价要随着所涉及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全面灵活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动态趋势;独立排他性原则,也就是要最大程度的避免指标多余,形成多重共线性,从而影响到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结果[2]。2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综合评价在以相应的矿区为单元进行划分时,一些少数矿区只有单一的矿种,因此其调查评价也较为单一,而相当一部分矿区都有两到五种左右的矿种,因此对其进行调查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其矿产的成因以及地质背景之间的联系,对此以我国云南省某矿区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1)以不同的矿种核对一些主要的矿产资源,比如锡,铝,铁,铜,锌以及煤碳石油等,分析其资源储量问题,然后针对这其中的一些典型的矿区进行综合调查评价,并且将其中的优势矿产资源以及相配套的资源作为重点的评价对象[3]。地质·勘察·测绘·220·
本文标题: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55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