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并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5、首过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是指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6、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cycle)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7、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8、半数致死量:是指使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9、受体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10、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11、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12、最低有效浓度/最小剂量:即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1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药物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14、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亦效能。15、治疗指数(TI):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1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患者对某些药物所产生的遗传性异常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剂可解救。17、受体脱敏: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18、受体增敏: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所致的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19、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20、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21、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视听功能减退等反应,称为水杨酸反应。22、瑞氏综合征: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发生严重的肝衰合并脑病的表现。23、赫氏反应:应用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或炭疽等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24、灰婴综合征: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致早产儿和新生儿药物中毒,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和发绀,故称灰婴综合症。25、金鸡纳反应:奎宁以及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其他生物碱,治疗剂量时可引起一系列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26、化学治疗: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27、抗生素: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5000),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菌素。28、PAE(抗菌后效应):细菌与抗菌药短期接触后,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这种现象称抗菌后效应。29、隔日疗法:将一日或两日的总药量在格日早晨一次给予。(糖皮质激素)
本文标题:护理药理学名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8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