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三、科学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一、学科形成的标志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列文:1972《比较的基点》方法论之争,采用多元的复式批评,率先采用“主题”一词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纯粹研究,划分为“类同”和“对比”两种(三)苏联学派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日尔蒙斯基(四)中国学派阐发研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西诗歌;鲁迅:1907《摩罗诗力说》;钱钟书:1979《管锥编》——标志着祖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向全面复兴东方国家(比较文学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下半叶表现(1)殖民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的崩溃;(2)世界文化逐渐由边缘向中心挪移;(3)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学科的扩展性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研究对象区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各种文学关系(这些文学关系的特点: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亲缘关系或事实联系平行研究的研究对象:价值关系或类同关系跨学科研究的研究对象:交叉关系整个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和范围: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四级分类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影响研究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译介学平行研究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比较诗学历史类型学比较神话学阐发研究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特点: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可比性——研究对象的首要条件是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文学性——比较文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三、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事实联系”与影响研究流传学(又称誉舆学)——放送者的角度:影响与声誉渊源学(源流学或与源泉学)——接受者:来源媒介学(可分三类:个人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传播者(二)“价值关系”与平行研究主题学(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情节等)、文类学(文学类型、文学体裁、文学风格)、形象学(异国形象的成因)、比较诗学(文艺理论)、历史类型学等(三)理论互借与阐发研究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港台学者提出王国维——中西戏剧比较;鲁迅——中西文论;朱光潜——中国诗歌;钱钟书——中西文学和文化“阐发研究”的命名:1976,我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明确命名(四)“交叉关系”与跨学科研究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雷马克提出第二节比较文学的扩展性20世纪70年代,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1)比较文学迎来理论研究的大潮;(2)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热潮的兴起;(3)比较文学向“文化研究”拓展一、地域上的扩展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前苏联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埃及穆罕默德.古奈米.希拉勒《比较文学》(1953年出版)——阿拉伯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印度泰戈尔《世界文学》1907日本1991,成功举办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3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一次在东方国家召开中国“格义”方法——可视为最早的“阐发研究”1937,傅东华翻译出版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戴望舒翻译出版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中国比较文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二、学科上的扩展性(一)理论大潮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诗学复兴”的现象。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等新文学理论出现。比较文学的“理论化”使人们更加注重探讨文学的本质规律(二)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热潮西方:美国纪廉;美国列文(主张应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美国奥尔德里奇东方:中国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日本1991.8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3次大会在东京举行(三)“文化研究”热潮比较文化研究包含两个方面:1、文化理论研究;2、比较文学具体研究中引进的文化比较跨文化研究;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一节比较文学的概念和定义“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辑的《比较文学教程》1827,歌德“世界文学”;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上第一部阐释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已成为一个自觉的学科概念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诸要素四要素:文学性——比较文学本质的规定性特征构成“可比性”的三个条件——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其中,文学性是第一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先决条件)五个跨越:跨国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最初由雷马克提出可比性——衡量比较文学学理规范的尺度“亲缘关系”(或称“同源性”)“类同关系”“交叉关系”“异质性与互补性”人文性——比较文学研究的诗意升华“新人文精神”乐黛云、陈跃红《比较文学原理新编》(1998)第三节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一、影响研究——历史实证研究方法理论支点:历史意识和实证主义;最基本特点——注重材料考据和实证分析进行影响研究的四环节:(1)选择研究对象;(2)寻找事实联系;(3)“假设的证明”——写作的阶段;(4)对假定受影响的作品做出具体分析二、平行研究——逻辑美学研究方法重心: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研究范围: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形式、技巧,及意象、象征、格律等文学类型、思潮流变、作家、作品(1)主题: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2)题材:“画中人”或“灰阑记”、始乱终弃或父子相残(3)人物形象:阿Q与堂吉诃德;“外省来的年轻人”(于连、拉斯蒂涅、盖茨比)三、阐发研究——借用外来理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古添洪第四章译介学第一节译介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个人媒介和集团媒介;文字媒介和非文字媒介一、研究的对象:(一)个人媒介指将一国(民族)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民族)去的译者、学者、作家或其他人员。1、文学“放送”国家(民族)的媒介者:将本土文化传入国外唐代鉴真和尚、明代朱舜水、俄国屠格涅夫2、“接受”国家(民族)中的媒介者:接收外来文化鲁迅、季羡林3、既非“放送”又非“接受”的第三者国家(民族)的媒介者:“居中间者”(二)集团环境媒介集团媒介(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媒介):文学研究会、语丝社、创造社环境媒介:文学“沙龙”、文学集会、官方(宫廷)机构、开放城市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城市:里昂、日内瓦、苏黎世、新疆(三)中外交流媒介宗教徒、商贩、旅游者的跨国界活动及其著作: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二、译介学研究的范围翻译、改编、模仿、借用、出源、雅化与俗化、评介第二节翻译史与翻译基本理论形态中外翻译史(一)中:汉译佛经外:《圣经》(二)翻译的原则西方18世纪,英国塔特勒“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该完全复写出原著的思想;2、在风格、笔调上要与原著一样;3、译文要与原著一样流畅。前苏联费道罗夫:语言“等值翻译”中国更侧重接受者一方严复:“信、达、雅”理论第三节翻译中的误译与误读一、创造性叛逆——误译1、自觉“再创造”。译者的目的、译者对原著的理解、译者的语言风格、译者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罗比兹《三国演义》英译本,抽译原著55回,删掉了原文的许多内容,甚至改写有意识地进行创作性翻译节译、编译、转译、改译等2、译者的无意识的误译或漏译之中二、再创造性叛逆——误读“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原因:1、文化环境以其所承继的历史文化传统2、个人的世界观、文化程度、文学观念、个人阅历第五章文类学第一节文类学研究的历史与范围一、中外文学类研究的历史(一)西方1、亚里士多德文学被区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2、文艺复兴以后,法国布瓦洛将文学划分为田园诗、挽诗、颂诗、讽刺短语、讽刺文学、悲剧、喜剧和史诗3、18世纪中叶后,法国狄德罗《论戏剧艺术》:悲剧、喜剧4、德国黑格尔:史诗是一般诗歌种类发展的正题,抒情诗是反题,戏剧是合题(二)中国1、《诗经》:风、雅、颂2、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谏、诗赋四科八类陆机《文赋》诗、赋、碑、谏、铭、箴、颂、论、奏、说十类萧统《昭明文选》39类刘勰《文心雕龙》3、明代:吴纳《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4、清代:姚鼐《古文词类纂》5、现代:朱光潜——中国长篇史诗的缺类现象研究;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文体和体裁影响的论述(三)中西对比异:中国:1、偏重文体研究,对文学的理解狭窄,主要是在诗、文范围;2、几乎没有文学类型样式的研究;3、对文体的分类不厌其细,但缺乏严格的科学归纳法西:1、侧重于对史诗、戏剧等叙事文学的分类;2、未能对文类学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同:1、在比较文学萌生之前,都在本民族文学的范围内进行各自探讨,往往从历史角度研究任一种文学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研究方法)2、比较文学兴起后,国际眼光,置于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界限的视野中二、文类学研究范围(一)文学类型研究1、分类:西方强调作品的形式:小说、戏曲、短论文.......2、具体归属,分歧较大(二)文学体裁研究1、文学类型的界定和文学体裁的划分2、文学类型和体裁的传播和演变3、比较各国、各民族文学类型和体裁的异同及其发生、发展、变异、消亡等现象(三)文学风格研究主要是指作家的个人风格: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民族结构的因素、外来影响的因素风格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现象:1、世界各国语言的相互浸润和影响是非常强烈、非常普遍的现象2、在语体方面,语言学家根据语言使用的范围、场合、功能的不同而表现的特点把语言区分为若干语体:按体裁、语言情调等来划分3、文体特色语言和文体研究是风格研究的基础第二节文学类研究的理论形态一、影响和演变研究主要是跨文化研究如:易卜生的影响影响研究必须与接受理论结合起来二、平行研究荷马史诗与先秦的《诗经》三、历时态与共时态研究(一)历时态研究研究内容
本文标题: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94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