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2.《师说》-文言实词+句式+译文+把关题-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2《师说》专题一、原文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人)传道受(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连词,表承接,就)知之(代词,道理)者,孰能无惑(疑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在)吾前,其(他们)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学习)道也,夫庸(难道)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嗟乎!师道之(取独)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处于……之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益(更加)圣,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矣。彼(那些)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学而大(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近)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比得上),其(那)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固定的)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比得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研究),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余嘉(赞扬)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二、实词、句式(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三、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逗(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四、把关题1.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点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近。(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师说》中,韩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论点。(5)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以反问的形式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本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1.【答案】(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古之学者必有师(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二、文言文阅读(2020·山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劝学》)(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师说》)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闻者彰.彰:清楚B.非能水.也水:游泳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全面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古之.圣人士大夫之.族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师焉,或不焉.C.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其.皆出于此乎D.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10.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1.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形成合力造车的样子。多指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为人治病。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1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选段中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的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B.《师说》中作者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荀子认为,君子能超越一般人,不仅在于他们先天素质高,更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1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8.C9.D10.B11.C12.B13.C14.(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惑”,应译作“糊涂”。故选C。9.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A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作“的”;后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作“这”。B项,前一个“焉”是兼词,可译作“于之”;后一个“焉”是语气词,表停顿。C项,前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前文的“木”;后一个“其”是副词,可译作“大概、也许”。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故选D。10.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B项,“须臾”,古义和今义都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古今义相同。C项,“寄托”,古义:托身、安身;今义: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古今义不同。D项,“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古今义不同。故选B。11.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A项,“
本文标题:2.《师说》-文言实词+句式+译文+把关题-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08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