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文地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是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地理学家之一。他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通过在美洲的野外考察写成了三十卷的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晚年著有《宇宙》五卷,尽管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卡尔.李特尔:李特尔是肩带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也是对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地理学家。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目的,要求人们将其活动及其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舞台,因而,要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个舞台本身,而是其与人的关系。他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这并不是解释人地关系的正确方法,他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带有浓厚的目的论色彩,把对地球和人的所有研究,都看作是上帝意志的层层揭示,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重大缺陷。拉采尔: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释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可以说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的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他的论著有《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生活空间,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这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维达尔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建立起来的法国学派主要特色实在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个方面。在人地关系中,他竭力反对拉采儿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麦金德:英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他所作的《历史的地理枢纽》讲演是其政治地理的代表作,阐述了“大陆腹地说”(“心脏地带”学说)这一全球战略的概念。他认为,陆上实力与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可以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他的理论后来被引入德国的地缘政治学,为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所利用。他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心脏地带包括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域。内新月形地带包括德国、爱地理、土耳其、印度、中国及欧亚大陆边缘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新月形地带包括欧亚大陆陆地部分以外的大陆及海岛,主要包括英国、非洲、澳大利亚、日本及美洲。他提出了三句警示性的全球战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指欧亚大陆);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索尔:美国人文地理学家,他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他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间的差异,人类按照其文化的标准,对其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名著《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地理学最关心的是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性可以看作是人地关系的同义语。)张相文: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之一。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1909年发起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书团体——中国地学会,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用来翻译介绍国外的地理学思想。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于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创建地理学系,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在该校创办史地系和史地研究所。中国近代地理学界早期的一些著名学者大都是他的学生。李旭旦: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者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在其中出现三个层次:一是中心区,即核心区,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相对来说,这里就是该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二是外围区,在核心区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这个地区实际为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骑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它的边界并没有一个交错的过渡带,而是由明确该功能中心的范围所划定的确切界线。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文化扩散: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接触(传染)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如电视机。2、等级扩散:这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如美国购物中心这种商业形式在传播上按城市规模大小和人口数量的等级往下传播。3、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就是刺激传播。如狩猎业转为放牧畜牧业。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这种扩散方式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文化整合: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才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文化整合的前提是对对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然而由于文化具备的高度地域性和民族性,及其所处的时代性等条件,文化整合过程是再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最先发生的事文化冲突,然后经厉不断的调整和适应之后,才达到了整合的趋向。文化整合的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虽然文化整合是注意文化内部各层次、各特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情况,但是,其变化与发展也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仍会反映地域条件的烙印。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它反映了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并且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人口文化构成:是各种文化指标下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标准。。人口密度:一般被看做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居住的平均居民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后者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除去考虑每人平均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民间文化(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涉及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分为:物质民俗(节日民俗、岁时民俗)、礼仪民俗(包括诞生仪式、成年仪式、婚姻仪式、丧礼礼仪)、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及其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民间禁忌)、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文学传承、民间艺术传承等。民俗的形成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对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流行文化:是与民俗相对应的,代表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变或成为新的文化而长久存在。流行文化一般以城市为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住在城市的人都属于流行文化。农业景观:属于人文景观的类型,由于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方式的不同,世界范围内其呈现不同的面貌,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可以反映不同农业集团的差异,并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变化。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农田景观,也有农村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还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等。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这是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产业结构的表现以产业分类为基础,产业分类是按一定的原则,将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进行分解与组合。(区域产业结构则是指地区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从质量和数量规定上考察,地区各产业部门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区域发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它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其空间分布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空间布局有紧密联系。第四产业:是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它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与第三产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形态、劳动形式均不同,主要反应人类的脑力劳动,生产五行的信息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第五产业:即为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
本文标题: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16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