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07届第一学期期初历史(文科)调研试卷
江苏无锡市第一中学2007届第一学期期初历史调研试卷高三历史(文)总分1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的远古居民相当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右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4.余秋雨先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你判断一下,余先生笔下的“它”指的是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大运河5.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明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6.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7.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联络人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8.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9.唐太宗时蒙古高原一带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A.鲜卑B.突厥C.回纥D.吐蕃10.下列关于《梦溪笔谈》的叙述,正确的是A.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成果B.由明代入编写C.作者是郭守敬D.是记载“靖康之变”的史籍11.北宋“三司”与明朝“三司”的主要不同是A.前者是中央财政机构,后者是三个地方机构的总称B.前者是地方司法机构,后者是中央监察机构C.前者是地方财政机构,后者是中央司法机构D.前者是中央财政机构,后者是地方财政机构12.“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上述史料中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兴起?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13.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14.元朝和清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设置行政机构B.抵御外国入侵C.实行改土归流D.册封宗教领袖15.明末清初学者唐甑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下列思想家中政治主张和他相似的是A.徐光启B.黄宗羲C.郑观应D.魏源16.致使太平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的事件是A.清政府“借师助剿”B.天京事变C.太平军北伐失败D.安庆失陷17.由私人投资创办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运动期间D.清末“新政”期间18.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A.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D.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19.民主革命时期,对国共两党关系产生影响的会议是①中共二大②中共三大③中共八七会议④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A.①②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下列事件,与《何梅协定》直接有关的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伪满洲国成立D.华北事变21.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A.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B.进行战略反攻期间C.三大战役期间D.渡江战役胜利后22.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23.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4.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出气”主要是指A.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B.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谴责C.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斗争D.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士气25.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A.“文化人革命”评价问题B.平反冤假错案问题C.“两个凡是”问题D.“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根据《清史稿·食货志》王笙《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编制年份顺治十八年康熙五十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五十九年(1661年)(1711年)(1762年)(1794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约10000万约20000万约31000万材料二[康熙皇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田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不可不为筹也。”材料三上(康熙皇帝)谕“朕览各省编查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数,尽行开报,应令各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材料四[雍正皇帝说]“朕临御以来,宵干忧勤,凡有益于民生者,无不广为筹度。因含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上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为艰.将来户口日滋,何以为业?惟开垦(垦荒)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清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四以及课本所学知识,康熙、雍正两位皇帝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什么政策?分析这些政策的利与弊。(3)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有益的启示?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占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材料二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材料二革命的目的煌为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请问答:(1)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些政治力量?试各举一、二个代表。(2)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巾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3)从作用或影响方面具体说明这些观点足怎样推动近代历史发展的?(4)从这一系列思想变化中,你得到哪些认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人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引自《南京条约》材料二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海路通商章程,将所带货物,早单备查,抛锚寄碇,一律给价,照定例上纳税课等事,俄国商船均照外国与中华通商总例办理。—引自中俄《天津条约》材料三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一引自《马关条约》请回答:(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2)材料二中,沙俄的侵略要求与英国相比有何发展?(3)材料三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两者相比,它更具危害性,为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趋势?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3分,第30题10分,第31题16分,共计39分。29.“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土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别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30.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们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支那战争是试图建设日满支(指日本和日本扶持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政权与中国)一体的东亚新秩序的日本同与美英苏结盟的蒋介石之间的一场斗争。试概括日本右翼势力的主要观点,你同意这些观点吗?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3l.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结果如何?(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都经历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请你结合史实分别说明这两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各自的结果如何?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5CBABADCBBAABDABBBDCDBCBAC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O分,共36分)26.(1)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政策推动。2分(2)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利:减轻剥削,弊:人口骤增,4分雍正:“摊丁入亩”。利:废除人头锐,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步松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弊:人口增加,与耕地上间的矛盾加剧。垦荒:利:缓解粮食缺乏;弊:破坏生态环境。4分(3)发展经济应当注意控制人口.(或注意可持续发展)2分27.(1)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派,如孙中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如陈独秀、胡适:(4分)(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3)推进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促进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4分)(4)认识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历史;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主流,又起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层次向制度层次到思想层次发展的历程。(任答2点即可,2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28.(1)取消政府严格控制的行商制度,自由贸易。2分(2)由沿海通商口岸通商自由到陆路通商自由。2分(3)开设工厂。掠夺中国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4)由商品输出到瓷本输出。2分三、问答题(第29题13分,第30题1O分,第31题16分,共计39分)29.名称(1分),原因(6分).表现(6分).例:名称:贞观之治或唐唐前期(1分)原因:勤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每点1分,最高不超过6分)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每点1分,最高不超过6分)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30.主要观点:日本发动战争没有掠夺中国领土的意图和性质:日本的战争目的是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本是以蒋介石与美英苏联盟为主要打击对象。3分不同意,(1分)理由:第一.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将中国东北变为殖民地,全面侵华后又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第二“东亚新秩序”实质是日本对中国的殖民统治.如扶持傀儡(伪满洲国、伪国民政府)、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第三,蒋介石(中国)与美英苏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因果倒置)(6分)31.(1)举“三民主义”大旗,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失败。3分(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走俄国人的路”是指城市中心道路,如南昌起义、秋收
本文标题:2007届第一学期期初历史(文科)调研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0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