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123
1第一课1.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a)经济增长高速发展,22年来连续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与原始的记录相比较翻了三番,其发展速度绝无仅有。b)进出口增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改革前,中国是内外经济。改革以来,对外贸易增长14.4%--14.7%,连续22年平均每年14.5%,约为20倍,78年外贸占当年GDP9.7%,如今为45%--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世界上最大贸易国是美国,其次为日本,但美国进出口贸易占GDP≤15%,日本也仅为16%-17%,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45%这在大国中是绝无仅有的。2.中国的经济规模目前是世界第7位,按购买力平均价算是世界第2位。中国在未来的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维持年均8%--10%的增长,这是有可能的(林教授个人的观点)。依据:经济增长即生产发展需要物质依托,要考虑各种要素最主要为以下几点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劳动力--可增,但各国的差别不大。资本--经济增长区别的关键所在。a)判断一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要看该国资本增长的可能性有多大,b)其次看土地用以生产什么,若生产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则经济的增长会较大,反之亦然--产业结构的调整;c)技术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这里没有B点)总结:最终依然看技术、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总体来说都将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若技术水平不提高,则资金不断积累只能使资金的边际回报率不断下降,使利率不断下降,就没有资金积累的积极性,若想有高效的资本积累则必需有技术的变迁与提高。3.若技术水平不提高,则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出现,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技术部门,只有技术变迁,才能使各种资源从附加值低的产业部门向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部门转移。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技术变迁的潜力4.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可能性:a)和发达国家一样靠自创;技术变迁=技术的发明;b)第一次用的新技术可以是发达国家的旧技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层次差别,技术变迁=技术引进。5.技术发明需要多大的成本?新技术的发明需要极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而且成功的概率很低;而且即使申请了专利后仍有相当一小部分不具备商业价值(USA仅有10%专利有商业价值),即便有商业价值,2也只有一小部分有世界市场,大部分市场狭小有限。6.为发达国家不得不做技术发明?因为:①技术不进步,资金积累和产业结构调整都不能实现;资金回报率低,②专利过期后,技术不能保护,别国引入,7.可以很快超过原发达国家吗?发展中国家和发明技术,则成功率太低,成本也大;若引进技术,则只能引入专利期之外的技术,这些技术常早已过期;引入新技术,所付的价格也会相对过高,而且也只有发明该技术的成本的1/3,而且成功率近100%,实际成本仍可能更低,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成本低,所以经济增长速度快,使资金积累和结构调整得到良性的发展从而进入良性循环,保证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日本80年代以前的高速发展8.看技术水平的差距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即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我国现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国的1/40,若我国维持10%的增长,美国维持3%的增长,我们每年高7个百分点,30年以后,我们的经济规模与美国一样大(现为USA的1/8),那时人均收入才是美国的1/5(人口是USA的5倍),这代表我们还有很大的技术差距可以利用,还能引进技术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9.经济增长的潜力下隐藏的问题同样触目惊心。a)金融体系信用低。呆帐变坏帐的比率相当高(去年26%),亚洲金融危机时,泰国呆坏帐15%,韩国不超过20%。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受冲击最小,更主要是因为人民币不可兑换,资本账户没有开放,进入WTO后,人民币市场开放,呆坏帐比率如此之高,是很危险的。b)贪污腐化的现象愈演愈烈。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不满情绪会向贪官污吏发泄,若这些贪官污吏是制度造成的,则会引起社会对制度的不满。如:印度尼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中。c)国有企业拥有劳动力60%,2/3的资产,70%的贷款,产值却不到30%,造成大的浪费和国家经济的沉重负担,不堪重负时只能让国企破产,由此造成的城市人口大量失业会成为社会危机爆发的突破点。d)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东部--中部--西部“基尼系数”中国0.45%,这是个危险的标准。79--84年,增长快,城市差距缩小;85年以后,城市差距扩大。92年超过78年的差别水平。主要是农村的经济增长停滞,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滞留,成为无产无业的流动人口,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第三只眼看中国》e)环境问题。如:北京的沙尘暴,自元以来的700年来发生了70次,40次在建国以后,13次在1999年。来源:《中国的奇迹》《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10.关于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即发明新产品。如:计算器的发展3流程的创新即改进生产效率的创新,流程的创新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产品的创新同时也是需要的。只有有了新产品才可能会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有争议的是在最新产业的领域。如:计算机信息产业化,关键在于讨论要不要发明拥有自主权的技术。--这样的花费会很大。首先在尖端极研发上是要争取时间的,需应用已有的技术上要买专利;其次,是试制的费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因为发达国家的经验多一些=;再次,高级工程师,高等科学家的报酬和费用要高(为考虑到高精尖人才的国际流动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研发成本上的花费绝对数量是差不多的,虽然高技术产品研制出来后,成本价与销售价之间差距很大,表面看似乎利润很高,但是把研发的投入算进去后,资产回报率是很低的。第二课1.发展-----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长期持续增加。(crease)物质层面(基础还有公民健康生活的改进,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的改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公民素质,社会秩序等)。(develop)非物质层面。2.好的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环境的改善,环境的改善经济增长--两种类型(库兹内斯提出)前现代社会的增长;通常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过大,经济和人口同步增长,人均拥有的物资没有增长,生产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如:欧洲,中国现代社会的增长;经济规模增长,经济增长人口也增长,但人均拥有的物资和收入也长期持续增长。整个国家的经济有持续的长期稳定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导致每个人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解释:收入增加,正规边际效用递减;工作的负边际效用不变,自然会使人们的工作时间减少)。--这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的必要条件是持续不断地技术发展。工业革命以后,技术进步--收入增加--劳动时间少--技术要进一步变动才能保持发展。3.经济的发展会使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有很大进步。a)产业结构的进步源于某一特定行业研发潜力的枯竭,新经济增长点的转移;b)与需求有关,经济的发展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有一定的弹性,增加到无弹性阶段需求自然会转移--技术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进步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现代经济越发展,农业人口和从事农业的人员就会越来越少,农产品需求的比例会越来越少,但是总量的绝对数值会增加。因而对农业生产也会有技术进步的强烈需求。国家不能忽视农业生产。4.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来说,技术的变迁很重要,制度的变迁也同样的重要。如:原始的交换制度--地区市场--国内统一的市场--世界市场。5.制度的定义:一套制订出来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基本上可以分为正式的制度和非4正式的制度。正式的:经过政府统一规定的。非正式的:乡规民俗等。制度安排:许多制度安排过程的整体,若违反该安排会受到报复或惩罚或是法律的制裁。制度安排从单一安排到涉及到整个的上层建筑。6.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不同维持某一制度是有成本的,但有胜于无。因为a)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制度可以增加每个人的效用。如:人生的初始阶段和末尾阶段是没有生产能力的,制度可以使人在没有生产能力时,能够获得维持生存供养;b)生产和生活都有很多风险,制度安排规范人们的互动行为通过交换协调生产和消费的不一致;c)人的交流可以提高效率。如:规模经济的原理/社会分工的原理。7.需要制度,还有间接原因;A)经济活动中克服偶然性,相互协调的需要;B)克服搭便车的现象,力求公正。与此相关:意识形态三个特性:a)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世界观可以帮我们明确自己的位置;b)意识形态可以分善恶。告诉我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c)意识形态和经验不一致时会崩溃,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减少一个社会多数人搭便车的可能性。多数人的这种行为是可以用经济理性来分析的。但一旦碰上意识形态,经济理性便缺乏说服力了。8.(林教授认为)意识形态也可以用经济理性来分析。如:公民投票的机会成本和心理收益,以意识形态来克服搭便车的现象类似于“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造成的心理上认为会产生的机会成本来达到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是要花时间培训的,会消耗资源,意识形态需花时间获得;造成机会成本,需要培训并在一定时期内稳定--这正是资本的特性。--意识形态,年轻人易变,老人则相反;改变意识形态是有成本的,是思想的拆旧建新。老人与年轻人相比,对旧的意识形态投入较多,成本大;意识形态给人的满足感对老人来说收益较小(因为来日无多),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在于解释一个社会政治安排的合理性,因此对于政府来说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外部性。(什么是最优的制度安排?如何看待外国制度?为什么制度是变迁?如何进步?市场能否单独解决?政府扮何角色?如何起作用?优或劣?)第三课1.传统经济发展是面的增加,人均是不增的;现代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体现在人均的增长上。52.制度:限制人们互动的一些规则。用以规范行为,保证公平,降低交易成本。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形态,它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的成本。如:投票的例子到底有没有最优的制度安排?3.一个制度是可以提供制度服务的,如:养老的制度安排,原始社会中,氏族的公共养老制度:封建的农业社会,养子防老,现代社会中,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安全网——制度不同,达到的目的都一样。再如市场,以物易物——贝壳做交易中介——贵金属、等。——制度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防止搭便车的行为等。同一种服务,同一种功能可以由不同的制度安排达到,孰优孰劣,如何判定?——每种制度安排和它的存在与维护都有成本,能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某一特定目的即为最好。最低成本决定于需求的密度。效益的大小,交易的成本,而交易的成本又取决于当时的意识形态,判定一个制度安排,还要考察同一结构中的其他的制度安排的情况及对它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以时间的顺序做判断标准。4.需求密度,不能简单认为以物易物劣于货币中介,因为货币中介要求政府,中央机构,其成本较高,但若交易不经常发生,则以物易物较优,若交换经常发生则货币中介的平均成本较低。5.效益大小。如:在制度中产权的界定是重要的,界定的价值(即效益)越大,则制度安排较优。6.交易成本。如:产权界定,成本高时,有产权界定的制度不优;界定的成本低时,(组织、技术)的发展,则有产权界定制度安排较优。7.如何看待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A)一种制度安排是最优的,意味着我们在各种可达目的的可选择的制度中选择的成本最低的一个。a)考察制度。要考虑制度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结构,社会的配套服务,交易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比较等入手。如:信用卡,在外国较便利,交易成本低;在中国,信誉经济不发达,社会信誉低,若全面推行,则可能会引起银行系统的全面崩溃。b)制度的变化。是因为制度提供的效用改变或是维护制度的成本产生变化。此时若成本小于收益,则制度平衡被打破,变化得以实现。B)效用变化的引发因素:a)人口的增长,劳动力的价格相对下降,不再稀缺;b)生产的发展;c)承担风险的能力提高,氏族组织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制度d)经济交易密度的增加。如:导致较固定的市场模式出现——制度的需求一直在变化。C)制度的变化与可选择的制度集合的变化也有关系,比如:从外国引进的先进制度等/政府政策的变动,政府可以有强制的力量使某些制度不合理,从而排除出选择范围:或是对选择行为体施加限制。68
本文标题: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12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6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