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说明】本试卷共86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卞毓方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唯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和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8月2日,有删改)1.这篇人物传记,重点介绍了传主季羡林哪些方面的情况?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传主怀有怎样的情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多次引用季羡林的原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就传记而言,这样的笔法会起到哪些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作者说“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请联系上下文,概括“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的具体内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为什么认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解说理由。作者这样的解读方式,对我们分析评判一个人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述。(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2分)大自然是生命的基石□高维生他身背画架,提着装满了画笔、调色板和油彩的画箱,又一次出发了。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他感到坚实和幸福。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大自然的风情,更多的是热爱。19世纪的伊萨克·列维坦,被称为“俄罗斯第一风景画家”,他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画家。列维坦忠诚地记录了大地上的事情,一座木桥面,一条河流,一片草场,一只丢弃的木船,一个歪斜的十字架,一株桦树,一朵乌云。这些平常的景物,透过列维坦苦难的眼睛,流露出深深的爱意。这样的情感,像山间渗出的泉水,一滴滴,一片片,形成了湍急的河流,在辽阔的土地上奔流。当他支起画架,面对大自然一草一木,怀念和回忆,过去和现在交织一体。一支画笔,一起一落,在绷紧的画布上留下了博大的痛苦的思索。贫困的童年生活,像一笔厚重的财富存在生命的银行中,影响了列维坦的一生。忧郁研磨的颜料,融入列维坦的画中,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不论是乡村的蜂房,夕阳中的村庄,孤独中的小木桥,寂寞的教堂,列维坦让它们暴涨出诗意的生命。在给俄国文学大师契诃夫的一封信中,列维坦写道:“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1884年,23岁的列维坦首次参加巡回画派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1891年成为它的会员。列维坦在大地上奔走、写生,他不想当一个伪“风景画家”,拿相机拍下一些景物,回到画室机械地加工,东移西凑。一座村庄,一处庄园,一条河流,一朵云絮,有着自己的精神背景,传说和朴素的大自然不可能复制。情和景交融的氛围,深藏一种复杂的东西,这里有爱和欢乐,有痛苦和绝望。这是普通的小河,三根剥皮的原木,漫不经心地搭在河上,桥的另一端是在泥泞的土路上铺了一段木板小路,伸向远处的林中。乡村的人,从桥上来来往往。列维坦根据古老的传说,创作这幅画作。1892年,31岁的列维坦在一所庄园里作画,在夜晚,享受一潮潮扑来的草香味,听虫鸣,听古老的故事。传说化作精灵,飘荡在园子的角落,像清晨的露珠打湿了画布,滴在调色盘上,列维坦创作了他的代表作《深渊旁》。看过画的人,被夕阳中的光线和静静的河水震动,一株株簇拥的树中,似乎传出一种声音,循着声音,沿着木板路人们走向远处的树木中。1892年,列维坦创作了《通往弗拉基米尔的路》,这幅画让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落泪,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条路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太普通了,但它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它接通的前方是西伯利亚寒冷的、潮湿的矿井,那里是人间的地狱。1825年,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大批知识分子就是从这里被押往西伯利亚的。大块大块的阴云,遗弃的路标,在血和泪冲刷的流放路上,发生了多少感人的事情,列维坦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和良心。伏尔加河养育了列宾,也哺育了列维坦,给了他丰富的艺术养分,他很多题材表现了母亲河的一情一景,一朝一夕。列维坦的生命之树深扎在大地上,展现性格,他不是谁,是伊萨克·列维坦。一个人拒绝和时代的潮流合作,专注自己的艺术天地,这需要勇气和力量,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漫长的冬天将要结束了,乘着雪橇悄悄地远去,春天是诗人和画家笔下常现的题材。俄罗斯的一位大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写道:“二月。该弄点墨水来哭泣,/和着泪水写二月的悲歌,/这时那踩得直响的稀泥,/闪出一派黑油油的春色。”俄罗斯的春天,少了冬天的粗犷,多了一些浪漫的诗意。列维坦送给春天的礼物是《三月》,雪后清爽的空气,有了一股春的味道,列维坦看到了明天,桦树重新披上新鲜的衣裳,大地野花烂漫,春天的希望让列维坦兴奋。列维坦对人民充满了关爱,他在想守林人经过旅途的跋涉,终于回到家中,脱下笨重的大皮袄,坐在壁炉前,和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列维坦的画作,对俄罗斯深刻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物象的表面上,发一些小情感的抒情。他驮载了太多的民族的和生命的重量,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列维坦画集》,列维坦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5.“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两句话中,“质的变化”“思想”分别指什么?(6分)“质的变化”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通过对传主自身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人物传记的重要表现手法,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对表现列维坦的作用。(6分)(1)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不想当一个伪“风景画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传记通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的主要内容却不在这里。本文的写作重点有哪几方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列维坦的创作观也同样体现在文学家的创作上。请以你熟悉的作家和作品为例,阐述这种创作观点。(不少于60字)(6分)_____
本文标题: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4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