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破窗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启示(杨菊珍)
小小经验大大启示临洮县金泽小学杨菊珍案例一:开学将近一个月了,在上课铃声响起后,还是有几名同学不能马上做好上课准备,安静地等待老师上课。因为只是几名同学的缘故,我没有太当回事,一般情况下就开始进入课堂导入环节,一旦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就步入课堂正轨,没有过多的考虑铃声响起后学生应该达到的状态。可是好景不长,慢慢地我发现铃声响起后,又有一些同学没有做好准备,而是毫无意识地说笑。这时候我维持纪律似乎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毕竟说话的学生不是一两个了,我对自己开始的不以为然后悔,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案列二: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在班里制定了一个评定明星小组学习规则,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所以我是按1列为一组,在一天当中小组内的哪那个同学表现最好,就推选为本组的小组长。要求:1.是小组长每天负责收发作业,并奖励小组长1颗星星。2.当组内的同学课堂作业完不成时,小组长有权帮助。3.组长在课后记录本组的得分情况,然后向我汇报,我把大家统计的结果再反馈到评价表上。4.若发现有同学不按要求完成家庭作业,扣除本组的同学每人1颗星星。5.一月评一次明星小组。我和孩子们就这样约定好以后,个个都积极相应,极力表现自我,争当小组长。我们的约定在期中考试后就开始了,第一天,我特意观察,每个小组的组长都特别负责,同学们课堂上也争着抢着回答问题,竞争激烈,作业收发迅速。这样长此以往,同学们争强好胜心越来越高了,书写认真了,每一个孩子都像一个真正的课堂参与者者,珍惜自己的学习和当组长的机会,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的思考这两个小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管理,即使有过足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满腔的教育热情,但真正面对问题时,不是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就是处理的不得当。当我发现班级出现像案例一里面那样的问题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管理,一定是我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才会导致问题的出现。我重新拾起教育学理论书籍,试图从书本中找到答案。但遗憾的是,答案并不是如我所愿的很快被我找到。难道我对几个孩子的忽略真的会影响到班级整体的秩序吗?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有经验的老师,从其他老师的话语中,我逐渐明白了,我的错误就是没有及时制止班里发生的现象,那么其他同学看在眼里,觉得原来上课后不及时坐好也没有什么关系,从而导致了他们的错误行为的产生。在之后的教学管理中,我开始关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关注每一件小事情,尽量不让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于是,时间久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我了解了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就出现了案例二中的现象,虽然是一些小事,但我还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低年级的孩子小,但是只要制定合适的规则,并且给一段适应时间,孩子们可以在一定的制度下做到很好。案例背景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的转变也不是一天两天,随着不断的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加上自己重新开始大量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那个我没有找到的答案终于被我在心理学里面找到了理论依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破窗效应1[①]被提出,这个效应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启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本文标题:“破窗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启示(杨菊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5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