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安全管理学总结第一章概论本章学习重点是第二节、第三节。重点掌握:1、管理的基本原理2、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本章学习的难点内容是第三节;难点是安全管理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安全科学体系中的任务(1)安全的定义及概念1.安全的定义(任选一个)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安全是指没有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的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安全是指不因人、机、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损失、人员伤害、任务受影响或造成时间的损失。2.安全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安全体现三个方面):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大;影响周期长3.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①职业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卫生通常是指影响作业场所内员工、临时工、合同工、外来人员和其他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条件和因素。②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或控制危险及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健康、设备完好无损及生产顺利进行。安全生产包括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③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二者从概念上看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内容上有所交叉:安全生产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保证企业员工的安全、健康和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劳动保护是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强调为劳动者提供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的保障、属于劳动者权益的范畴。(简述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异同点)4.安全、安全性与系统安全①安全(Safety和Security)Safety:保护,主要指职业安全、意外伤害、家庭安全等安全问题(安全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领域);Security:保卫,主要涉及国家安全、刑事犯罪、防抢防盗等安全问题。②安全性:安全性是系统在可接受的最小事故损失条件下发挥其功能的一种品质。③系统安全(SystemSafety):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以使用效能、时间和成本为约束条件,应用工程和管理的原理、准则和技术,使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5.系统可靠,是否一定安全?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使用期限内实现规定性能的可能程度。可靠性技术的核心是失效分析,安全性技术的核心是危险分析。可靠性与安全性不能等同,系统可靠不一定安全。(2)管理科学及基本概念6.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7.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弹性原理①系统原理----系统分析内容包括(选择):①系统界定;②系统要素;③系统结构;④系统功能;⑤系统联系;⑥系统目标;⑦系统变革。---系统原理的基本原则:(1)整分合原则(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的主要含义)(2)反馈原则(正反馈、负反馈)(3)封闭原则(4)动态相关性原则②人本原理---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则:1、能级原则2、动力原则3、激励原则----动力原则基本动力有三类:物质动力,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精神动力,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信息动力则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动机。激励原则中人发挥其积极性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内在动力,指人本身具有的奋斗精神;外在压力,指外部施加于人的某种力量;吸引力,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能级原则确定了系统建立组织结构和安排使用人才的原则。(人尽其能)稳定的能级结构图包括③弹性原理(3)安全管理及基本概念8.安全管理的定义(从安全管理的过程来看)从安全管理的过程来看,它是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从安全管理的内容来说,安全管理就是利用管理的活动,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与保险补偿三种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9.安全管理在事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简答):①据对事故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而这些原因中的85%左右都与管理紧密相关。②良好的安全管理能够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③安全管理是控制事故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10.影响我国安全工作形势的因素:社会舆论;人的价值;人员素质;法律的完善;总体管理水平本章考核的知识点:安全、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安全性、系统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概念。管理的基本原理。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一、名词解释:安全、系统安全、安全性、管理、安全管理二、填空题1、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三、简答1、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P4)2、安全管理在事故控制中的作用。(P10)3、影响我国安全工作形势的因素(P13)4、管理的基本原理?各个原理的基本原则?(P5)5、一个稳定的能级结构图包括?(P8)6、安全问题对于人类的重要性?(P2)第二章事故统计及分析重点:1、事故的致因理论2、事故的统计方法及主要指标难点:本章学习的难点内容是第二节;难点是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的基本概念1.事故的定义---作为安全科学研究对象,事故的定义: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2.未遂事故、二次事故、非工作事故与海因里希法则①海因里希法则:美国人海因里希调查了5000多起伤害事故后发现,涉及同一工人的330件相似的意外事件中,有300起未产生伤害,29件产生轻、微伤,1次产生死亡,故也称300:29:1法则。海因里希法则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一般规律。②未遂事故(横穿铁路、地铁,翻越护栏,爆而不倒)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决策层:制定决策管理层:按照决策,发出管理指令执行层:执行管理指令,调动人、财、物操作层:完成各项具体任务不同能级,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员但由于其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③二次事故(瓦斯爆炸引起煤尘爆炸)二次事故是指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④非工作事故即员工在非工作环境中,如旅游、娱乐、体育活动及家庭生活等诸方面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3.事故的基本特性(简答至少五个)普遍性;随机性;必然性;因果相关性;突变性;潜伏性;危害性;可预防性4.根据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后的恢复情况,可将伤害分为4类:暂时性失能伤害;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死亡。5.伤亡事故: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从事故统计的角度把造成损失工作日达到或超过1天的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事故称作伤亡事故。工伤事故: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称作工伤事故。工伤事故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及死亡。6.事故的分类:按事故类别分类、按伤害程度分类、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按事故经济损失程度分类7.事故的原因:1、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失误2、事故的间接原因---使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8.事故的间接原因有以下7种(简答):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上有缺陷;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历史原因2、4、5、6、7即书上21—29页可能会出案例分析(2)事故的致因理论9.事故致因理论: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事故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或事故发生及预防理论。包括√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心理动力理论;√瑟利模型;撒利模型;√能量转移论;变化—失误理论;√轨迹交叉论10.海因里希模型这5块骨牌依次为:遗传及社会环境(M)–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人的缺点(P)–人的缺点是由遗传和社会环境所造成,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使物产生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H)–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事故(D)–即由物体、物质或放射线等对人体发生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伤害(A)–直接由于事故而产生的人身伤害。运用事故致因理论进行案例分析(3)事故统计与分析11.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它是以大量的伤亡事故资料为基础,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从宏观上探索伤亡事故发生原因及规律的过程。12.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第一,进行企业外的对比分析。第二,对企业、部门的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用来评价企业安全状况是否有所改善。第三,发现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事故发生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13.常用的伤亡事故统计方法主要有:柱状图;趋势图;伤亡事故管理图;扇形图;玫瑰图;分布图14.事故统计指标:伤害严重频率-人数(1)千人死亡率(2)千人重伤率(3)伤害频率;事故严重率-损失工作日数(1)伤害严重率(2)伤害平均严重率(3)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15.伤亡事故发生规律分析分为:事故伤害统计分析--我国事故统计的分类项目除事故类别,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外,还有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事故原因分析。16.重大伤亡事故17.根据瑟利模型,谈谈怎样进行事故控制?瑟利模型不仅分析了危险出现、释放直至导致事故的原因,而且还为事故预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即要想预防和控制事故,①首先应采用技术的手段使危险状态充分的显现出来,使操作者能够有更好的机会感觉到危险的出现或释放;②其次应通过培训与教育的手段,提高人感觉危险信号的敏感性;③第三应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手段使操作者在感觉到警告之后,准确地理解其含义;④最后,则应通过系统及其辅助设施的设计使人在作出正确决策后,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做出应为响应。本章考核的知识点:事故、未遂事故、二次事故的概念。事故的基本特征。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的统计方法及主要指标。一、名词解释1、重大伤亡事故二、填空题1、事故分析包括和两部分。三、问答题1、事故具有哪些基本特性?2、根据瑟利模型,谈谈怎样进行事故控制?第三章事故调查及处理学习目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需了解和掌握的重点问题:第一,了解事故调查的目的及意义。第二,了解事故调查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第三,掌握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第四,掌握事故处理及事故调查报告的编写。重点(考核知识点):1、事故调查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2、事故调查的对象(了解)、目的3、事故调查的对象4、事故调查人员素质和组成5、事故现场处理6、人证的保护与问讯7、典型事故的现场勘察8、事故调查的步骤9、事故现场勘查(4P技术)10、事故处理原则与事故调查报告11、事故的分析与验证(事故现场分析与事后深入分析。)难点:本单元学习的难点内容有1、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2、事故的现场分析与事后深入分析。3、事故的处理与事故调查报告。(1)事故调查的目的及意义1.事故调查:在事故发生后,为获取有关事故发生原因的全面资料,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而进行的调查。2.事故调查的重要性:①是最有效的事故预防方法。②为制定安全措施提供依据。③揭示新的或未被人注意的危险。④可以确认管理系统的缺陷。⑤是高效的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事故调查与保险业的关系:①事故调查可以确定事故真相,排除骗赔事件,减少经济损失;②确定事故经济损失,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的赔偿额;③根据事故的发生情况,进行保险费率的调整、同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协助被保险人减少事故,搞好防灾防损工作,减少事故率。事故调查与产品生产企业的关系:产品生产企业中产品使用、维修乃至报废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的调查对于确定事故责任,发现产品缺陷,保护企业形象,搞好新一代产品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4.事故调查的首要目的:防止事故的再发生。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事故的调查,查清事故发生的经过,科学分析事故原因,找出发生事故的内外关系,总结事故发生的教训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度发生,以警示后人。5.事故调查的对象:①重大事故②未遂事故或无伤害事故③伤害轻微但发生频繁的事故④可能因管理缺陷引发的事故⑤高危险工作环境的事故⑥适当的抽样调查。(2)煤矿事故调查与责任追究6.煤矿事故报告的两种形式:事故快报、事故统计月报7.事故调查组成员:事故调查组的法定成员单位有6个,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会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
本文标题:安全管理学总结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3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