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及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二、革命历史小说的形态•三、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方式学习要点1、概念: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也就是说,讲述的是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的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特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时间区间,对于1949年以后的当代来说,这个时间区间当然已经成为历史。革命:特指在这个历史区间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从事的各种各样改变社会、改变人、乃至改变历史的活动。于是,完整地说,革命历史小说就是以1921年到1949年这个历史阶段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历史活动为题材的小说。•2、主要作品以及创作繁荣的原因•(1)、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与期待•(2)、作家亲历夯实创作基础•3、革命历史题材写作的意义•(1)“在反动统治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几乎是不可能被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的。现在我们却需要补足文学史上这段空白,使我们人民能够历史地去认识革命过程和当前现实的联系,从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的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信心和热情。”•(2)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新的政权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思想的意识形态规范——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目的。二、革命历史小说的形态•1、追求对于历史的“整体”的、“史诗性”的把握。《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追求宏大的史诗品格以《红旗谱》为例(1)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完成这样的“叙事”: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2)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人物形象。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3)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重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通过人物对话勾勒人物性格语言的民族化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2、加入一些“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3、战争诗化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英文版《百合花》(1)战地牧歌:硝烟下的诗化世界《百合花》故事梗概:写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出身农村的军队士兵,与两个女性在激烈战斗间的情感关系。战争环境下诗意氛围的适度渲染战争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深度开掘战争环境下人性内涵的多维透视(2)受到肯定的原因:一是在50年代短篇艺术上所达到的示范性成绩。它的注重构思和剪裁,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的密切结合结构的“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的“前后呼应的手法”。一是在一种“规范性主题”的成功表达上受到肯定。一是80年代以后,出于对“政治性主题”的疏离与厌弃,它的主题的阐释发生变化。3、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杨沫的《青春之歌》19岁时的杨沫写给妹妹白杨谢芳、陈炜、童蕾三版林道静(1)、一部知识分子改造的史诗。我的整个幼年和青年的一段时间,曾经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受尽了压榨、迫害和失学失业的痛苦,那生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时常有要控诉的愿望;而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中,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党:是党拯救了我,使我在绝望中看见了光明,看见了人类的美丽的远景;是党给了我一个真正的生命,使我有勇气和力量度过了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岁月,而终于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这感激,这刻骨的感念,就成为这部小说的原始的基础。——杨沫:《(青春之歌)初版后记》《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经历作为描述的线索:抗拒养母为她安排的官太太的道路,逃离家庭;在北戴河屡遭挫折对前景绝望的时刻,得到余永泽的救助;受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的感召,和卢嘉川、江华等共产党人的阶级启蒙教育;认识到余永泽的平庸、自私,在政治、生活道路上与之决裂;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者。(2)、时代话语和文学话语的相互交织和矛盾冲突这更多地体现为对《青春之歌》的讨论上。首先评论文章关注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卢嘉川、江华、林红等)的塑造,虽然这些任务形象单薄且不清晰,但要以他们的存在作为肯定这部作品的首要理由。其次对小说主题的概括,有意淡化有关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在作品中是被压抑、被淡化,主要当作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的因素来处理。小说在否定戴愉、余永泽、白莉萍等的选择的同时,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道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也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中去,他的生命的价值才可能得到证明。第三,当时的批判者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要表现“阶级本质”,对“历史本质”的表现必须“完美”;他们以这一眼光,看到小说的表达与“本质”的“纯粹”、“彻底”之间的距离。而小说的保护者则出于写实小说的“文学性”在这种批评中可能受到的伤害,出于对知识分子改造(阶级本质化)的后果的忧虑,来为小说描述的某些非纯粹的“自然性”辩护。三、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方式,以《红岩》的“组织生产”为例•1、关于《红岩》的评价•“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一本教育青年怎样生活、斗争、怎样认识和对待敌人的教科书”•2、《红岩》故事简介•《红岩》所记述的是1948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小说的主要情节集中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犯的监狱里。在狱中斗争的中心线索之外,小说又以地下党组织的城市运动与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另外的两条支线,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揭示在敌人统治的地区和严密控制的监狱里,共产党人牺牲、赴死、将生命化为胜利的曙光的精神风貌以及反动派在濒临灭亡之际垂死挣扎的丑态。•3、《红岩》的作者、成书过程•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他们是书中所描写的事件的亲历者。作者简介:罗广斌(1924--1967),作家。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罗广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建国后,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跳楼自杀。作者简介: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同济大学电机系。早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籍四川省武胜县,1925年11月18日生于重庆。1937年起在武胜县初中学习,1940年到重庆北碚兼善中学读高中1944年考取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到上海读书。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遭缉捕。被释放后回四川,执教于重庆中国铅笔厂职工夜校。8月被特务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参加了重庆“一一二七被难烈士追悼会”和“三三一惨案纪念会”的筹办工作。《红岩》的成书过程•50年代“革命传统报告”•1956年出版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1958年开始长篇小说创作,1961年3月完成第三稿,同年6月完成第四稿•从五十年代到1961年第四稿,《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这种“组织生产”文学作品的创作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通常是政治领导人,或文学界权威作家)那里,获得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和艺术方式。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主要人物形象:•革命者:许云峰、讲解、成岗、华子良、齐晓轩等•敌人:徐鹏飞等•△对勇敢的人,泪水会玷污他的名字。•△在斗争中,我可以学会斗争。•△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时,她(江姐)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人物思想、性格,言行、心理的刻画,不再存在任何幽深曲折而彻底“透明化”。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在肉体摧残和心理折磨下的坚定、从容和识见,反面角色的狡诈、残忍、虚张声势然而恐惧、绝望,在作品中都做出对比分明且有层次的,推向“极致”的描述。革命者与敌人的精神较量,以及有关政治、人生观的辩论,成为强化小说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手段ThankYou!谢谢观赏WPSOfficeMakePresentationmuchmorefun@WPS官方微博@kingsoftwps
本文标题: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7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