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9年语文高考红色经典类阅读理解及答案
2019年高考红色经典类阅读理解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塑造新生共和国威信、完善当前道德想象和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经典”的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解读和改编。(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材料二: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已非常了解红色经典。(摘编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材料三: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实际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涌现出的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代巨变的文学作品。这批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今天仍然能够看到读者对于这批红色经典的评论。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130位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位印度的读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它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因此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我至少读了5遍,我之所以阅读中国文学,都是因为受它的影响。”(摘编自何明星《红色经典在世界的传播》,2017年11月0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四:2018年春节,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在三亚首映。沉浸在热带雨林中的观众坐在移动座椅上,穿越回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泉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战火时光一一呈现……《红色娘子军》是经典故事,与之有关的电影、芭蕾舞等都已家喻户晓。制片方以实景影画剧的形式,将它还原回原生背景——以海南热带雨林为环境意象,以静谧宽广的万泉河水为情感符号。整台演出通过红色娘子军寻找光明与信念的烈火青春,浴血奋战的激烈战争场面,表现出壮烈而又昂扬的娘子军精神。这个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新生命力。无疑,它今天为我们提供的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新动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动力。可以说,制片方和三亚所进行的这条将红色文化与实景演艺相结合的新路子为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提供了新可能。(摘编自罗明标、朱红军《红色经典的新演绎》,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来源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52.8%的受访者认为“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B.青少年学生普遍认同红色经典书籍的教育价值,认为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只是极少数人。C.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认知红色经典的来源为影视剧、教科书、学校活动。D.调查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是自己认知红色经典书籍的来源。【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三成以上”说法有误,表格中的比例是25.2%,不足三成。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具有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B.外文出版社推动了红色经典走向海外,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Coodreads上,现在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读者的相关评论。C.从Coodreads上可知,红色经典传播到海外,也感动了美国读者,能够让美国读者理解中国当时的背景和现在的生活。D.至少读了5遍《青春之歌》的印度读者表达了感激之情:它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E.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使观众穿越回到过去,在五指山上、万泉河边,与红色娘子军一起为追求光明与自由而奋战。【答案】CE【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让美国读者理解……现在的生活”说法有误,文中只说“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E项,“与红色娘子军一起为追求光明与自由而奋战”说法有误,原文“穿越回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泉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战火时光一一呈现”。9.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1)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认同度。(2)(3)进一步扩大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途径。(4)进一步增加青少年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立足新时代,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①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6500多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掌管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3亿多人口国度的执政党。可是谁能想到,当初她却是诞生在一只小船上。在建党80周年之际,我特地赶到嘉兴南湖瞻仰这只小船。这是一只多么小的船啊,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刚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侧坐。当时这12个党代表是何等的窘迫,举目神州,无我寸土。我算了一下,就是把舱里全摆满,顶多只能挤下14个小凳,这就是现在有6500万党员的中共一大会场吗?但不管怎样,工农的党在这条小船的襁褓里诞生了。②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未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人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涛人。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南下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这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之阻剿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几只远去的船影和留在岸上的一双草鞋。抗战八年,共产党在陕北聚积了力量,然后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③中国古代有一个最著名的关于船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是讲不实事求是,不会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我们不讳言曾犯过错误,也曾做过一些刻舟求剑的事。我们曾急切地追求过新的生产关系,追求那些在本本里看到的模式,硬要在我们自己的刻舟之处去找主观上想要的东西。因此也曾有几次尽兴放舟,“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最危险的一次是“文化大革命”,险些翻船。但是我们也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时中国共产党早已是一条大船,都说船大难调头,但是邓小平成功地指挥它调了过来。在我们干社会主义数十年后,又敢于重新问一句“什么是社会主义”,敢于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这勇气不下于当年在南湖烟雨中问苍茫大地,船向何处。④红船自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80年。其间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80年来,党的领袖们时时心忧天下,处处留意行船的规律。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当这只船航行到第79年,2000年江泽民视察浙江——历史巧合,又是红船的出发地——他指出:党要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须时刻坚持“三个代表”。浪里飞舟80年,心忧天下三代人。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⑤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她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6500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2001年6月21日(选自梁衡《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有删改)16.“襁褓”的原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用在文中有什么含义?(分)17.第②列举了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光辉事迹,这些材料是依照本段中哪一句话的意思串联起来的?请写出这句话。(分)18.文中第③段引用的词句“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喻指什么?(分)19.在第⑤段在,文章揭示了怎样的“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分)参考答案:16,用在文中指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不久,还很弱小,也很稚嫩;同时也指中国共产党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充满生命力,一定能迅速地发展壮大。17、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涛人。18、喻指中国共产党因为急于谋求发展而犯下一系列错误。19、这只小船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的发展经历。它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才能走向辉煌,再登彼岸的道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我第一次到瞿秋白纪念馆是一九九O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被“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
本文标题:2019年语文高考红色经典类阅读理解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92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