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
1/7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编排,是20以内数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全单元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会计算的过程中,将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较好地利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分成三段编排(如下表).例题及内容内容安排练习例1十几减9通过操作学具,探索退位减的算法.练习一:十几减9的计算,用十几减9解决实际问题.例2十几减8、7在探索各种算法的前提下,突出“想8、7加几,算十几减8、7”的思路.练习二:十几减8、7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法的内在联系.例3十几减6、5、4、3、2用“算减法想加法”的思路计算.练习三:十几减6、5、4、3、2的计算,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教材把20以内退位减法的内容编排与20以内进位加法相对称,这是为了充分利用进位加法这块教学资源,把减法计算与加法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对减法意义的体会.教材在三块内容里各配置一个练习,目的是促进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及时形成.1.教学十几减9,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在尊重各种算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联系“9加几”算“十几减9”.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一共有8道算式,例题教学13-9,其他7道算式在“想想做做”第1~3题里陆续教学.学生经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不但掌握了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而且积累了通过实物操作探索算法的经验,这就为主动学习退位减法创造了条件.(1)例1通过图画和对话,创设了“从13个桃里去掉9个,求还剩多少个”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3-9,并操作学具,探索算法.学生的操作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去掉9个桃”的过程不尽相同,有人直接从盒子里去掉9个,有人先去掉盒子外面的3个,再从盒子里去掉6个,不同的操作会形成不同的思路与算法.二是学生比较关注操作的结果,不去细致体会去掉桃的过程,以至于结果正确,过程含糊,会影响算法的抽象.三是大多数人不会想到“9加(4)得13”,也就不会利用加法计算减法.教材鼓励所有学生主动探索,尊重他们的思考,呈现了交流各种方法的情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操作步骤,并且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计算思考.如先把盒子里的10个减去9个,再把盒子里剩下的1个与盒子外的3个合起来(这就是“破十法”);又如先减去盒子外面的3个,再从盒子里的10个减去6个(这就是“平十法”).像这样的整理应该反复进行几次,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形象2/7思维为基础,理出自己的思路与方法,也理解他人的想法与算法.(2)计算退位减法的各种算法中,“算减法、想加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这种算法体现加、减法的联系,凸显减法的意义,能够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但是,学生借助操作学具进行计算,一般不会想到用加法算减法.为此,对教学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学生操作学具,如果只想到“破十法”和“平十法”,没有人想到用加法算减法,应该在充分整理和交流“破十”和“平十”两种算法以后,把去掉的9个桃放在一边,剩下的4个桃放在另一边,引导学生分析“13个桃被分成了哪两部分”,想想“哪两部分合起来是13个桃”;用带括线和问号的图画表示“原来个数”“去掉个数”“剩下个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感悟“因为9加(4)得13,所以13减9是4”.9个?个○○○○○○○○○●●●●13个第二,要把“算减法、想加法”与学生已有的“破十法”“平十法”有机融合起来,在他们已有算法的基础上像上述的那样,演变出用加法算减法的思路.绝不能把“算减法、想加法”作为一种单独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勉强他们照这样计算.否则,“算减法、想加法”会冲击学生刚刚形成的“破十法”和“平十法”,导至学生一种方法都没有学会.第三,教学“算减法、想加法”以后,要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这种方法计算,另一部分学生用其他方法计算.教材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逐渐引导、逐步加强“算减法、想加法”的.(3)“你喜欢哪种算法?”应该是宽松的、民主的、发自学生内心的算法选择.首先,允许学生选择算法,决不是学生个体的“一题多解”,千万不能让每一名学生既用“破十法”,又用“平十法”以及“算减法、想加法”去计算同一道题.其次,虽然本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是希望学生能够自觉地“算减法、想加法”,但例1还不宜过分强调这种算法,而排斥别的算法.在“想想做做”里能够看到教材的如下安排:第1题在小棒图上“先圈一圈,再计算”学生还能重温“破十”或“平十”的思路与算法.在这一题里,不要把“破十法”“平十法”和“算减法、想加法”看成对立的算法,要利用“破十”“平十”这些直接经验,理解小棒被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小棒的总数,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从而引导算法的转换.第2题借助有括线和问号的图画,引导学生从9加几是15,得出15减9的差;从9加几是17,得出17减9的差.这是改变计算思路的一级台阶.第3题利用加法和减法的题组,用9+2算11-9,用9+5算14-9,用9+9算18-9.(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十几减9.教材把10-9、19-9与八道退位减法集中在一起,不仅联系了旧知识,还能进一步体会退位减法的特点和算法.这道题应该反复使用,暂时不要对学生提出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而要关注计算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抽出几题,要求学3/7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第5题整理十几减9,按被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算式,学生从中会有新的发现.如相邻算式的变化,各道算式的差与被减数个位上数的联系等.这些发现渗透了函数思想,扩展了计算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学生正确算出十几减9的得数.(5)练习一是配合十几减9安排的.第1题利用情境图再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十几减9的算法.要引导学生联系情境图理解算式的含义,体会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多少的运算;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运算.还要注意,第1、2两题都是填出加法算式的一个加数,以及减法算式的差,突出“想”这个加数就是“算”减法的差.这比“想想做做”里的加、减法题组稍有变化,目的是加强“算减法、想加法”的推理.第3、4两题进行口算练习,教材避免让学生进行枯燥的练习,尽量提高各道题的练习价值,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第3题按被减数是单数,且从小到大的顺序,或者按被减数是双数,且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排列十几减9的八道退位减法算式,学生在练习中会有新的感受.如单数减9的得数是双数,双数减9的结果是单数.又如减数都是9,被减数大(或小)2,差也大(或小)2.第4题以顺利跳过各个树桩的情境激励学生认真计算,避免算错,培养良好的计算心理.第5题解答图画呈现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应用十几减9解决问题,另方面还有借助括线和问号,继续引导学生“算减法、想加法”的作用.第6题检测并反馈学生计算十几减9的情况,让教师和学生都了解这段退位减法的教学效果.可以给学生2分钟时间进行计算,要大力表扬计算正确的学生,不要过多追求计算的速度快.第7题把十几减9融入加减混合运算之中,第8、9两题解答与十几减9有关的实际问题,都能促进学生很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2.教学十几减8、7,加强对算法的抽象思考,在允许多种算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算减法、想加法”.十几减8、7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教学,学生计算十几减9的经验可以应用到十几减8、7的计算中.十几减9较多地借助实物操作或依靠操作表象进行计算,十几减8、7则把实物操作活动抽象成数的计算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有七道题(11-8、12-8……17-8),十几减7的退位减法有六道题(11-7、12-7……16-7),这些题分别安排在例2及其“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教学.(1)遵循规律,组织抽象思考.学生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一般要经历“实物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对同类的其他题进行计算”三个阶段.例1教学十几减9,主要在“实物操作”阶段.例2教学十几减8、7,应该是“抽象成数的运算”阶段.例2计算15-8,承前启后,先让学生操作学具,把十几减9的学习活动经验迁移到十几减8的上面,4/7为开展抽象思维构建平台.教材要求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这是一种学习策略的提示.用简单的学具代替问题情境里的实物,保留的只是数学内容,排除了非数学因素.这样做,方便了操作活动的进行,其意义也可以视为一次抽象.把操作小棒的活动抽象成数的有序运算是例2的教学重点.“破十法”和“平十法”都要分两步计算,因为相应的操作是分两步进行的.如从15根小棒中去掉8根,可以先拿掉5根,再拿掉3根,因此15-8可以先算15-5=10,再算10-3=7.从15根小棒里去掉8根,还可以直接从10根里拿掉8根,把剩下的2根和5根合并,因此15-8还可以先算10-8=2,再算2+5=7.教材引导学生看着小棒图反思操作活动,经历抽象出数的运算的过程,在学习算法的同时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班级内反复说说15-8的计算方法,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试一试”里的15-7和13-7,没有提供形象思维的支撑材料.教材不希望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果,而是鼓励他们举一反三,将例2中习得的算法应用于计算其他退位减法的题上去.教材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并通过交流加强对算法的体验.教学必须注意到,学生计算退位减法,从开始时的操作学具变成有条理的数的运算,是一次了不起的提高,也是一次不简单的提高,教学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这一次跨越.“想想做做”第1题计算12-8和14-7,虽然在图上圈一圈就能看出得数,教材仍然要求学生算一算,再次把操作实物的活动抽象成数的运算,深入地体验算法.(2)进一步引导“算减法、想加法”.在十几减9的时候,曾经教学了利用9加几计算十几减9.那时,由于初步教学这种算法,部分学生还不习惯使用.在十几减8、7时,要再一次教学“算减法、想加法”,希望更多的学生学会并喜欢这种算法.首先,例2把“算减法、想加法”作为计算15-8的一种方法,和其他算法一起交流.这是因为有些学生在十几减9时已经学会并喜欢了这种算法,他们会用来计算15-8.教材希望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感觉到“想加法”比“破十法”和“平十法”的计算更加快捷,有更多的学生理解并接受这种算法.其次,“想想做做”第2~5题把“算减法、想加法”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第2题是第一层次,直观引导下的思考.带有括线和问号的图画显示了8和?合成14,14减8就等于几;7和?合成16,16减7就得到几.第3题是第二层次,把8加几的进位加法和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7加几的进位加法和十几减7的退位减法编成题组,让学生先算进位加法的和,再算退位减法的差,反复体会利用加法能够得到减法的结果,感受像这样计算减法很快捷.第4、5两题是第三层次,鼓励学生“算减法、想加法”.只要学生在前面两个层次里学会了“算减法、想加法”,而且对这种算法产生了兴趣,一定会有更多学生自觉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练习二通过第1题和第6题继续加强“算减法、想加法”的引导.第1题是一道进位加法算一道退位减法,如8+□=12,12-8=□.第6题是一道进位加法算两道退位减法,如7+8=□,15-7=□、15-5/78=□.学生发现一道进位加法能够算出两道相关的退位减法的差,就进一步体验了“算减法、想加法”的便捷,也深一步体会了减法的意义.到这时,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习惯运用这种算法了.另外,练习二第4题设计了表格形式的数学问题.里面的三个问题分别是:跳绳的男生9人,女生8人,一共()人;一共15人拍球,其中男生9人,女生()人;一共11人游泳,其中女生7人,男生()人.这三个问题体现了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的内在关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数量关系,体验这些数学内容.如加法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得到一共的人数.减法从一共的人数里去掉男生(或女生)人数,得到女生(或男生)的人数.小学生的加、减法概念需要在多次这样的体验中才会逐渐形成.第7题是检测学生计算
本文标题: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8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