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操作引入老师在前几天拍摄了一张我们班一位同学的照片,你们看得出是谁吗?什么原因呢?1、教师演示分别拖住长和宽进行放大,你们对我放大的图片满意吗?那这样行吗?(按比例放大)师:你为什么不喜欢前两张,而喜欢最后一张呢?生:前两张变形了2、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理解按比放大和缩小1、通过刚才的操作,大家知道要想把这张相片放大,应该怎样做?那可以同时放大多少呢?你会画吗?在画之前还需要知道那些数据?2、学生动手在作业纸上完成。3、(看屏幕)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预设:(1)学生回答出“放大后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长的2倍”,教师应及时引导:像这样“2倍”的关系还有吗?追问:这位同学用“倍”来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2)“放大后照片的长与原来照片的长的比是2:1”。(注意强调将放大后的长和宽作为前项,放大前的长和宽作为后项。)那宽呢?(板书:2:1)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句话。(屏幕出示: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板书:变化后的长度原来的长度)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你们知道他们表示什么意思吗?5、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怎样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我们同样可以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如果老师想把这张照片按1:2缩小,应该怎样操作呢?缩小后图形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缩小后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呢?(屏幕出示)(1)这里的1:2表示什么意思呢?比的前项表示什么?后项呢?(板书:1:2)(2)(屏幕出示)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1:2,长方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1/2。(3)学生动手在作业纸上操作。(3)你还能举出其他表示图形缩小的比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前面图形放大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知识迁移学习图形的缩小知识。学生通过推理、交流主动探索这个问题,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对比、交流等过程中,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6、抢答。下面的这些比哪些表示把图形放大,哪些表示把图形缩小?4:11:10005:22:31:1100:1问:放大的比有什么特点?缩小的比呢?三、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识进行操作1、呈现例2。(1)题中有几项要求?分别是什么?(2)学生自己在书上画一画。(3)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画的。(4)观察上面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5)小结: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变了,但形状没有变。2、教学“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师:刚才我们一直在研究长方形,下面换一个图形,你们有没有信心画出来?(1)自己试着做一做。(师点拨:由于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关键是确定放大或缩小后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度)(2)说说你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质疑: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扩大2倍,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3、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后校对。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拓展:如果请你将第一个正方形按3:4缩小,你会吗?四、你知道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就,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图片吧!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在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中任选一个按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
本文标题: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8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