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7、月光启蒙•双甸小学•王菊红生字词学习月光启蒙•暑热洒满时辰启迪流畅含蓄•歌谣凤凰吟唱音韵混沌沉浸雕像思绪搂•筛米童谣缠着谜语启蒙浓郁陪伴•豁然开朗篱笆小院天资聪颖嫦娥奔月高深莫测已至中天幽默风趣梧桐树割荆草编箔篮•脆脆的啃锅沿阅读训练交流•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化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其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的基础。•一段(1~5)童年夏夜美妙幸福二段(6~13)故事童谣谜语相伴三段(14)母亲是启蒙老师•1、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2、“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3、“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4、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5、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6、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7、“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8、“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9、“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10、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11、我问:“朝哪里猜?”12、母亲说:“朝吃的猜”。13、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14、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巩固练习•1.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答:(1)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所以以此为题。•(2)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而且月光能营造美的意境,以此为题与全文的情景吻合。•(3)月光朦胧,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3.“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指母亲深情的吟唱。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母亲嗓音甜美,充满深情和对“我”的爱。•2.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带点词的意思。•(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产生。•(2)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芳香:母亲甜美的歌声沁人心脾,仿佛芳香四溢。•4.“母亲不识字”,为什么“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答:因为母亲用歌谣、故事、童谣、谜语,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诗歌的感染,丰富了想象力,使我爱上诗歌,所以,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5.家乡的民歌童谣:(1)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提花灯,看花炮。•小娃娃,长一岁。走路不用妈妈抱。•(2)斗虫飞•斗虫飞,飞到南山吃露水。露水吃不到,回来吃青草。结束
本文标题:17月光启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0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