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一讲中国现当代散文一、中国现当代散文概说1、现代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现代散文的开山人物如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徐志摩、胡适、鲁迅等现代散文指广义的散文:--大散文概念刘半农1917年提出“文学散文”这一说法王统照1926年提出“纯散文”周作人1921年率先提出“美文16世纪蒙田Essay(中文译为随笔)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呐喊——散文反封建制度的主题30年代前后——散文对现实生活和个人心态的反映2、当代散文:指狭义的散文“艺术散文”“大散文”1、1949—1956年,以通讯、报告和叙事散文为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我们会见了彭总司令》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鸭绿江南北》2、1956—1966年,抒情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杨朔散文模式A.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B.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C.结构上开头设悬念、中间峰回路转、卒章显志“景---人---理”三段结构《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秦牧《土地》《花城》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崔家骏、陈广生《共产主义战士----雷峰》3、80年代的散文散文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体精神散文本体意识的觉醒回忆性散文代表作: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4、90年代的“散文热”(1)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的文人散文(2)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张承志、史铁生(3)季羡林、金克木为代表的学者散文王小波、周国平(4)贾平凹为代表的艺术散文(5)素素、黄爱东西等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二、朱自清《给亡妇》第一段向亡妇概述几个儿女的情况第二段回叙她十二年对子女的母爱第三段写她对丈夫的情爱第四段则写她劳成疾终于死去第五段描写上坟题目所表明的是“我”对亡妻的悼念和爱,“我”是文章的思念主体,但在作者的笔下,亡妻却取代了“我”的地位,“我”成为她念念不忘的牵挂对象从结构的角度看,朱自清先生采取了书信体,第二人称来写。明明是作者深怀着亡妻,但通篇所叙的都是亡妻对我们的不舍与爱,几乎没有一件是直接表现“我”投射给妻子的思念与爱。《给亡妇》应该改为《亡妇给我》反弹琵琶、对面落笔的写法在亡妻对“我”的爱与不舍背后,是“我”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哀悼三、巴金的《怀念萧珊》(一)巴金与萧珊的传奇婚恋1、巴金生平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巴金文集》《随想录》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真诚这是《随想录》最突出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内省第三个特点是控诉也是《随想录》最主要的内容作者在控诉他憎恨的罪恶巴金80年人生经验,60年文学创作的总结正如作者所说,是“我一生的收支总帐”“是作为我这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集叙事、抒情、随感、说理中国现代散文第二座高峰是巴金散文的最高峰也是当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1995年7月随笔集《再思录》1、结构层次①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文化大革命期间萧珊因为巴金的关系而挨斗巴金夫妇忠于党爱国家却文革中受尽折磨,精神上吃尽苦头第二部分集中写萧珊死前二个月到死前三周的生活病魔魔掌和政治压迫双管齐下,不单精神受折磨,肉体也经历了不少苦难第三部分集中写萧珊死前三周的生活萧珊的死是高潮,文革浩劫给巴金夫妇带来无法弥补的绵绵长恨,控诉意味最强第四部分追叙巴金和萧珊共同生活的半生巴金从极度悲痛中冷静下来,瞻前顾后,重新肯定自己的信念。痛定思痛,坚定信念②巴金的心情: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自责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更不该生儿育女。----悔恨我默默地望着萧珊那对很大、很美、很亮的眼睛,我想起这段话,稍微得到一点安慰。---悲痛我也想起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自谦亦自珍③生与死是一对贯穿全文的字眼我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的骨灰安放仪式但我还是活了下来,而且偏偏活得比较健康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萧珊之死第四部分来缓和“死: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2、主题分析①萧珊的形象: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当红卫兵夜闯院子,为了保护我,她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四害”横行时,她仍然坚定不移地安慰和鼓励丈夫:“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她也有这样的想法:她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以减轻对我的压力。她病倒了,有人劝她打电话找我回家,她不同意。她病危时,遗憾的是“看不到我的解放”,放心不下的是儿子的肝炎病重时,她每天早晚都默默地挣扎着下了床,走到厕所她除了两、三次要求搬开床前巨大的氧气筒,三、四次表示担心输血较多付不出医药费之外,并没有抱怨过什么,见到熟人她常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生命最后时刻,她没有抱怨,也“没有临终的挣扎”,而是“慢慢地深入睡乡”。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萧珊美好、善良、坚强的贤妻形象②萧珊的苦难主要来源一是文革---精神折磨,考验其对党对国家的忠心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人们的白眼,人们的冷嘲热骂蚕蚀着她的身心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二是癌病---肉体折磨萧珊,在死亡阴影之下病了得不到及时的适当的治疗病重却得不到好的照顾文革的苦难最为深重其一,精神苦难比肉体苦难更难忍受其二,文革使萧珊受到了本可避免的肉体苦难③巴金的控诉文学永恒的主题----控诉善人受苦控诉1:她究竟犯了什么罪?---质问控诉2: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沉思控诉3:我几乎要叫出声来:“一切都朝我的头打下来吧,让所有的灾祸都来吧。我受得住!”----诅咒控诉4: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尽管善人受苦,但信念并不动摇,这是“控诉善人受苦”主题文学作品所必备的要素屈原《离骚》君子形象:出身高贵,天赋不凡,进德修业,具有高尚的志节却不容于同僚,被楚怀王放逐基督教《圣经》旧约《约伯记》百分之百的善人:“荷花淀派”,又叫白洋淀派,是以孙犁为哇个人一个当代文学流派,此派一般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代表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作家孙犁夫妇生活照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缘定: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作者与妻子的姻缘第二部分初识:看戏相亲,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逸事1:妻子学认字逸事2:戏台初次见面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盯”、“跳”、“走”、“钻”——腼腆害羞逸事3:无车不归家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第三部分持家:妻子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第四部分临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逸事4:回家诉苦逸事5:下地背瓜逸事6:学会纺线织布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勤劳辛苦凸现妻子的娇惯逸事9:临终的微笑逸事7:粜米卖布卖线逸事8:抱孩子夜走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薄施厚报,温柔善良,幸福满足“猛一立”一方面说明她还缺乏经验,另一方面说明她性格倔强五、比较朱自清《给亡妇》、巴金《怀念肖珊》、孙犁《亡人逸事》三篇抒情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1)共同点:①内容上,未亡人对亡人的真挚赞颂与深情怀念,也有自责。②写法上,运用叙述与白描:在叙述中抒情,以白描刻画细节。(2)不同点:①三文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朱自清文与巴金文,属“倾诉式”;第二组:孙犁文,属“聊天式”。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倾诉式)不仅在叙述中抒情,而且有不少直接抒情成分;在语言上则如水之倾泄,洋洋洒洒,故意不加节制,求一吐为快。著文如在说话。注重生活的细节,有时甚至略显絮叨;后者(聊天式)则极力地克制了感情,以一种平实和貌似散淡的语言言之,感情含蓄而有节制。孙犁此文,叙述跨度较大,有一些情节,有一些对话和人物描写,渗进了小说的写法。②朱自清文和巴金文,虽同属倾诉式抒情文,但也有不同:朱文用第二人称,极重细节,以絮叨之口语写家务琐事与痛惜之情,而无一语涉及政治。巴文用第一人称,政治背景极其鲜明,对恶势力的愤怒控诉与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的沉痛自责交融而不可分。③在语言上
本文标题:11中国现当代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75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