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人教版
教学课题《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补充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二、复习“之”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辍耕之陇上。3、奉之弥繁。4、侵之愈急。5、子孙视之不甚惜。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规律总结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四)音节助词。3用作动词(实词)课堂训练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三、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教师明确: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规律总结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3、助词,副词词尾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四、复习“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典型例题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教师明确: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规律总结A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C连词,与“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D副词,通“已”,已经。课堂训练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复习“乃”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教师明确: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谢。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二、复习“因”经典例题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①罔不因势象形。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⑤不如因而厚遇之。⑥因击沛公于坐。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⑩因拔刀斫前奏案。⑾相如因持璧却立……⑿于今无会因。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⒁蒙故业,因遗策。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教师明确: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规律总结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3、动词,承袭课堂训练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答案:1、介词,可译为根据2、动词,可译为沿袭3、名词,可译为原因4、介词,可译为趁着5、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介词,可译为凭借7、介词,可译为经由8、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三、复习“所”典型例题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某所,而母立于兹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则以兵围所寓舍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3、所以遣将守关者14、所以游目骋怀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7、父去里所,复还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教师明确: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
本文标题: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89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