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月是故乡明-PPT课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佳文共赏佳文共赏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2.赏析并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3.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思乡之情。一﹒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几十年来,季羡林辛勤从事英文、德文、梵文等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发表、出版的译作将近四百万字。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简明东方文学史》、《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等。主要译著有译自德文的《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译自梵文的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剧《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等,译自英文的梅特丽耶·黛维的《家庭中的泰戈尔》等。•此外,季羡林还主编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书。2009年6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季羡林全集》,收录季羡林先生1929~2008年间各类著述,凡30卷。季羡林与他的猫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预习展示浩渺()篝火()绝伦()惆怅()嚼烂()慨然()〔旖旎()〕〔耄耋()〕〔望〕miǎogōulúnchóujiáokǎiyǐnǐ柔和美丽。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夏历每月十五日预习展示1.在听读过程中,勾画你认为重点或不理解的词语。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表现自己思乡之情?3.文章写了哪些童年趣事?明明是写月亮,为什么要写童年趣事呢?4.除了故乡的月,文章还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月?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探究释疑•问题一: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阐释“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离乱之际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情。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们的思乡共鸣,因而广为传诵。“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所以才有“月是故乡明”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是作者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写家乡的水,写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捡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真的乡村生活图景。•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济南到北京,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美得多的岂止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景都不及故乡的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成为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这种复杂的滋味越发显示出作者对故乡的特有情思。•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以“月是故乡明”点题。“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的呼告,把思乡之情推向高潮。•问题二:作者回忆了故乡的哪些情景?它们都与“月亮”有何联系?•明确:作者回忆了儿时在故乡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捡鸭蛋等情景,这些充满童趣的活动都是作者在故乡的朗朗月光下进行的,所以回忆起来特别亲切。•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题目呢?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明确:①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思乡共鸣,因而广为传诵。用它来作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感受。②结合文意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自由品读有关月色的描写,赏析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文章运用了那些写景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用下列的句式加以赏析:我喜欢文中的“——————”这句,它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写景方法1.对比2.修辞:拟人,引用,排比3.衬托3.虚实相生4.动静结合5.调动多种感官:嗅觉﹑视觉﹑听觉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很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包含了很多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都是从一些具体的内容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相思之情,也就是借物抒情。学习小结拓展延伸:一、请说出五首关于“望月思乡”的诗词。二、大雨倾盆的时刻,野花绽放的瞬间,落叶飘零的刹那,或许都会引发你的情思…请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描绘某个画面或情境,写一个小片段,要求80字以上。品读第1自然段•问题:“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大概”表揣测语气,“就是”表肯定的意思。“大概”与“就是”连用,不是有些矛盾吗?•明确:“大概”与“就是”看似矛盾,实则于揣测中加以肯定,说明“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是一种普遍性心理。品读第2自然段•问题:删去文章的第2自然段,全文在表达上也是完整的,你认为能删去吗?•明确:不能。这是一个过渡段,由第1段的月写到山与水,进而过渡到对家乡山水的回忆,再过渡到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段使全文结构更严谨,情感发展变化更自然。删去则上下文不连贯。品读第4~5自然段•问题:“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和“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两句话中的“乐此不疲”和“乐不可支”能互换吗?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这两个成语分别表达不同情况下的快乐心情。“乐此不疲”指心甘情愿做某件事而不感到疲倦,文中指晚上在坑边捉知了让童年的“我”心甘情愿而不感到疲倦。“乐不可支”形容高兴极了,文中指“我”在坑边苇子丛里捡鸭蛋,“一摸就是一个蛋”时极度兴奋的心情。品读第6自然段•问题:“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将这句话改为“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是更简洁一些吗?为什么作者要赞美其他地方的月亮“美妙绝伦”呢?•明确:改后虽然语言简洁一些,但原文运用正衬的手法,通过赞美其他地方的月亮“美妙绝伦”,表示自己对它们也“异常喜欢”的方式,衬托下文所表达的对故乡月亮的思念之情,从而更加突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品读第7自然段•问题:“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和“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的小月亮”两句话,哪一句更好?•明确:第一句更好,运用倒装句,将“我的小月亮”前置,更能突出故乡的小月亮在“我”心中的地位。品读第8自然段•问题:删去“已经年近耄耋”,有什么不好?本文是要表达思乡之情,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燕园的美丽景色和荷塘月色?•明确:强调“已经年近耄耋”,为全文的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凉。写燕园的美丽景色和荷塘月色,是想说明即使燕园景色再美,荷塘月色的景色再美,也不足以与“我”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这里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抒发思乡之情。品读第10自然段•问题:将“思乡之病”改为“思乡之情”似乎更准确一些,作者为什么要写“思乡之病”呢?“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应如何理解?•明确:强调“病”,可见思乡之苦,情感更强烈。因为有乡可思,所以感到“甜”;思而不得,所以感到“苦”。苦中寓甜,足见滋味复杂。•明确:不好。原句用疑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不仅感情更加强烈,还能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改句显得过于平淡。品读第11自然段•问题: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改为“月是故乡明,我真想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意思没有变,这样改好吗?为什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本文标题:月是故乡明-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00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