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4 t 197.4-2000 种母猪生产环境与管理
安徽省地方标准种母猪生产环境与管理DB34/T197.4-2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种母猪生产环境与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安庆地区的六白猪集约半集约化生产环境与管理2种母猪舍的环境条件与管理2.1种母猪舍址选择2.1.1舌址应离耕地较近的荒地,闲散地的向阳坡地,且排水方便、防寒保暖的砂质土的地方。2.1.2场址应远离村庄,工厂、学校、屠宰场、与交通干线保持300m以上,距饮用水源,500m以上,同时考虑治疗和运输方便。2.1.3猪舍的结构要求:墙壁应用水泥抹面;屋顶应用防热保护的双层结构搭建;地面应用石料水泥铺平或三合土与砖砌平;门为1.5×2m的样式;窗的大小与母猪舍面积为1:8—10,距地面1.2m。2.2猪舍面积和密度,其技术参见表1表1种母猪饲养密度技术参数每栏养猪头数每头占床面积m2各期母猪育种场育种场空怀5-101-1.5妊娠后期母猪16后备母猪10-150.7-1.9哺乳母猪16妊娠前期2-41.82.3水源及用水量应有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的水源。3公共卫生设施猪舍应与外界隔离,有固定围墙或自然屏障,猪场出入口有消毒池、紫外线灯、消毒室、换衣间等。3.1排水场(舍)排水系统应设置在运动场周边,一般采用斜坡或排水沟或暗下水道等符合环保要求方式排水。3.2粪尿处理粪尿分管:粪呈固态存放时,贮粪场应设在猪场下风处,距猪舍100m以上,贮粪池的深度约1m,宽3-5m,长约7m,四周及底部用水泥砂浆砌成,防止渗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2-28发布2000-3-15实施DB34/T197.4-2000粪尿水混排:实行清水冲刷入池,粪水池容积按每日每头0.14m2计,粪池距猪舍60-90m,距住宅150m的下风处,其结构要求同上。3.3绿化在母猪舍周边种植乔木和灌木混合材带,如大叶杨、垂柳、杨树、间、紫穗槐等,树下或行道两侧种植草坪、灌木等四季常绿植物,改善母猪舍的小环境。4母猪舍内环境与管理4.1低温控制保持舍内干燥,封门封窗,设档风屏障,窗户敷加透明薄膜采光,用红外线、暖气片等措施调整舍温。4.1.2高温调节遮阳,通过遮档窗户、墙体、顶棚,种树和攀缘植物改善水环境,防止舍内过热。4.1.3气、温、湿的调节当气温升高,必须降低湿度;气候变慢,应有通风设施,除去二氧化碳和氨气,加大通气量。5保温母猪刚产下后的仔猪需进行保温,仔猪保温室(兼仔猪补料间,面积1m2)。6采光与照明种母猪需光照时间14-18小时;自然采光,太阳直射或散射通过猪舍的开露部分进入舍内;人工照明一般以电灯作光源;采光系数1:10-12,自然照度系数一般不能小于0.5%。7粪便的处理与利用7.1土地还原法:把猪粪尿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7.2腐熟发酵法:粪便腐热发酵时需达到温度50-55℃以上,持续5-7天。7.3粪便生物能利用:建沼气池,粪便进行厌气发酵,产生沼气被利用;猪粪发酵分解后60%的碳素转变成沼气、氮素等损失很少,沼液还田利用或作其它用肥。7.4用作饲料:粪便经酸贮,干燥、科学加工后可作为水产饲料。8消毒与防害8.1消毒方法8.1.1经常性消毒:经常接触猪的人员和器具、工作服、车辆、帽、靴等的消毒;出入场合时消毒池消毒;人及猪进出场的消毒。8.1.2定期消毒:每周按场(舍)、用具,特别是仔猪出售后空舍的彻底洗刷和消毒。8.1.3突击性消毒:种母猪、乳猪发生传染病时,应及时予以隔离,圈舍、设备、分泌物、排泄物等应彻底消毒。8.2消毒方式8.2.1机械性消毒:用清扫、铲刮、洗刷等方法消除排泄物及杂物。8.2.2物理消毒法:采用阳光辐射,高温、发酵、紫外线照射,煮沸等等方法消毒。8.2.3化学消毒法:利用酸、碱、酚、季胺盐、氯化剂、氯、碘、醇等化学制剂杀灭病原体。8.3防害8.3.1保持环境清洁、干燥、阳光充足,圈舍平整,粪便按规处理,防止昆虫繁殖。8.3.2杀虫可用生物、物理、药物等方法杀灭环境里的虻、蝇、蚊、蜱、蟓等节肢动物。8.3.3灭鼠防兽:用器械药物灭鼠等。用牧羊犬驱赶野兽。8.3.4病猪和尸体处理:病猪应隔离诊疗,患传染病母猪、仔猪应作无害化处理,化制和销毁病死肉尸必须符合兽医卫生要求。DB34/T197.4-2000附加标准:本标准由太湖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太湖县畜牧兽医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去见、张小华
本文标题:db34 t 197.4-2000 种母猪生产环境与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25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