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读梁启超先生之《中国历史研究法》
龙源期刊网读梁启超先生之《中国历史研究法》作者:邓杰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中国知识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尤以历史学界为甚。作为中国历史学界的泰斗,梁启超先生敢为天下先,率先提出“新史学”的观点,给死气沉沉的中国史学界注入了一汪清泉。【关键词】: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梁启超其人其书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清末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其老师康有为一道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并称为“康梁”。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也倡导文化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与他与当时其他的学界大饕相比,更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尤其是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梁启超在1901年到1902年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舒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被誉为中国新史学第一人!二,读《中国历史研究法》后的一些体会(一)梁启超认为的史之意义及其范围和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在文章里对应的是前两章内容,梁启超在文中提到“个人之生命极短,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显而易见,其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之影响。作者认为史的意义就是:“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这里所谓的“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表明了梁启超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他从历史的发展中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连续性。梁启超在文中说:“史也者,则所以叙累代人相续作业之情状者也。准此以谈,则凡人类活动在空际含孤立性,在时际含偶现性。断灭性者,皆非史的范围。其在空际有周遍性,在时际有连续性者,乃史的范围。”说明他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连续过程,比那些用静止的观点看历史的旧史学家要高明的多。梁启超通过对旧目录家所称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体之四体的举例说明,分析了旧史学界的现象和问题,指出过去的史学界都拘泥于数种体裁之内,未能为史学界辟一新天地,是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二)梁启超的史学改造观龙源期刊网针对上文所述的中国旧史学界的种种问题,在本章中梁启超给出了一些改造之法。其具体方法大致如下:其一,要弄清楚历史到底是写给谁看的。“旧史中无论何种体裁总是离不开其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历史的读者应该是人民群众,而旧史学家恰恰看不到这一点。其二,弄清楚是为何人所作的。“历史为死人古人而作耶?为生人今人或后人而作耶?据吾所见,此盖不成问题,得直答曰为生人耳。”但是旧史家的作品十有八九为死人作,其目的也不过是为死人歌功颂德罢了。其三,史学范围应该重新规定,以收缩为扩充。其四,史学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治史。“吾今日所渴求者,在得一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搀以他项目的,而绝不愿为纯客观的研究。”梁启超将史料获得的途径分为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之外者。如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等等。二曰在文字记录者。如旧史、关系史迹文件、史部以外之群籍等等。中国古代史迹资料多为政府所控制或为门阀贵族所掌握,然遇有王朝更迭及门阀衰败时,大量的史迹资料被焚毀或遗失。至梁启超时代时“而我自首善以至各省都会,乃竟无一图书馆,无一博物馆,无一画苑。此其为国民之奇耻大诟且勿论,而学者欲治文献,复何所凭藉?”所以梁启超对史迹之遗失痛心疾首,“吾既身受种种苦痛,一方面既感文献证迹之易于散亡,宜设法置诸安全之地;一方面又感一国学问之资料,宜与一国人共之。则所以胥谋焉以应此需求者,宜必有道矣。”(三)史迹之论次此章是本书的精华,是梁启超先生史学观点的最集中表现。论次,意为论定编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上下左右的联系,所以史迹之论次也就是史实的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在本章中,梁启超先生的许多观点都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观相同或相似。首先,他说“事实之偶发的、孤立的、断灭的皆非史的范围。然则凡属史的范围之事实,必其于横的方面最少亦与他事实有若干之联带关系,于纵的方面最少亦为前事实一部分之果,或为后事实一部分之因。是故善治史者不徒致力于各个之事实,而最要著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此则论次之功矣。”在这里梁启超认识的历史是普遍联系的,是不可割断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观。其次梁启超回答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问题,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梁启超提出了“历史的人格者”一说,认为历史的人格者就是“则以当时此地所演生之一群史实,此等人实为主动——最少亦一部分的主动——而其人面影之扩大,几于掩覆其社会也。”得出在“文化愈低度”的时代,“历史的人格者愈少”,但是“愈进化则其数量愈扩大”的结论。所以今后之历史,殆将以大多数劳动者或全民为主体。他的这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正是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谋而同。三结语梁启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在批判和改造传统史学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近代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变革。《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是梁启超先生得意之作,他在文中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列举出大量实例,从而加强了说服力。龙源期刊网本书充分体现了梁启超先生的治史理论和方法,从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任务和目的方面,以及实际之联系方面,进行了详略得当的论述。出版以后风行一时,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参考文献】【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简介:邓杰、男、汉族、1989年月3月、安徽六安人,中共歙县县委党校教师,历史学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研究方向专门史,现研究方向历史学
本文标题:读梁启超先生之《中国历史研究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42344 .html